
古村活化升級工程讓南海松塘村成為文化古村游的熱門之選。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十一”國慶黃金周,“古村游”成佛山旅游熱門線路之一,古村美景刷爆市民朋友圈。
事實上,早在2014年,佛山就吹響了古村落活化與升級的號角,計劃在兩年內,打造30個各具特色的古村落活化升級示范點。截至目前,首批13個古村落活化升級已經完成,第二批17個古村落,累計311個項目也將在今年底全部完成。
佛山古村活化的成效,已頻頻受到央媒點贊,并引起社會“圍觀”。南方輿情后臺數據顯示,以“佛山”“古村落”“活化”等為搜索關鍵詞,在9月28日—10月10日分析時間段內,共有149篇相關信息,主要來源于南方網、南海新聞網、順德新聞網、中國網等幾大站點。
盡管“古村游”已火,但如何激活古村活力,營造古村旅游氛圍,推動古村游往產業化方向發展,佛山仍在探索中。
●高綺樺 王虹丹
佛山古村升級受央媒關注
據佛山市旅游局節后公布的數據,“十一”黃金周期間,佛山共接待游客434.51萬人次,同比增長22.92%;旅游收入23.37億元,同比增長13.96%,景區(點)接待游客386.76萬人次,同比增長26.38%。
值得注意的是,逢簡、長岐、松塘等風景優美、文化厚重的特色古村受到游客追捧,其中逢簡村接待游客數為21.45萬人,超過去年同期15萬人。而南海西樵松塘村舉辦的第四屆松塘翰林文化節,從10月1日起連續3天推出多項特色活動,書畫曲藝、祭祀孔子、登翰林門、品翰林宴等活動也吸引了上萬游客參加。
事實上,在國慶之前,這些古村落就已在全國“火”了一把,連續受到央媒關注。就在第四屆松塘翰林文化節舉行的前一天,9月30日,松塘村作為“佛山古村落活化”的正面典型被新華社報道,同為“國慶游”熱門旅游去處的順德區逢簡村也出現在同篇報道中。同一日,光明日報03版也以《廣東佛山:古村落文化活化升級》介紹了三水區祠巷村、禪城區蓮塘村等古村落活化升級后的變化。
繼被兩家央媒同日報道后,10月3日,人民日報在02版以《佛山活化古村落文化:村落人氣升 村民實惠增》為題報道佛山古村活化經驗。該篇文章對佛山的古村落活化助推鄉村文化升級和區域升值予以肯定,認為古村文化活化提升村民素質、生活質量。
南方輿情后臺監測的數據發現,以“佛山”“古村落”“活化”等為搜索關鍵詞,在9月28日—10月10日分析時間段內,共有149篇相關信息,主要來源于南方網、南海新聞網、順德新聞網、中國網等幾大站點。輿論最高峰出現在10月3日,次高峰出現在9月30日。
兩年投8億造30個古村落示范點
“古村游”的火爆,得益于近年來佛山積極對古村落進行活化與升級,讓古村舊貌換新顏。早在2014年,該市吹響“百村升級”的行動號角。緊接著“推進30個特色古村落活化”被寫進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并提出要“加強特色古村落歷史風貌及古建筑保護,實現歷史文脈延續”。
隨后佛山陸續出臺了多個關于古村落活化升級的政策和實施方案,力爭在兩年內,投資約8億元,打造30個融“宜居鄉村示范、公共服務完善、環境生態優美、嶺南文化傳承、鄉村休閑旅游”五位一體的、各具特色的古村落活化升級示范點。
“佛山的古村落活化升級,并不是千村一面,而是講究差異化發展。”佛山市住建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在展開活化升級工作前,佛山根據各個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樣式與特點及現有優勢與提升空間,對古村落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提煉古村落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探索有個性的文化活化升級模式,最后將30個古村落活化升級定位為以“一村一品”的發展品牌策劃方案來指引。
比如,逢簡村主打嶺南水鄉風貌;松塘村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打造翰林文化之鄉;勒流龍眼村龍舟文化鼎盛,每年龍眼點睛盛典總能吸引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客……
“在完成環境改造升級后,我們還將村祠堂改造成村史館,整理村規民約,注入文化元素。結合實際情況,有的古村與學校合作,開展寫生、旅游活動等,讓古村真正活起來。”該負責人表示,除了鼓勵村民自覺維護村容村貌,主動活化村落,各級政府也大手筆投入改造,并積極帶領古村走出去。
今年舉辦的第十二屆深圳文博會上,佛山率先進行古村落活化升級招商推介。松塘村、蘆苞長岐村等7個古村首次試水吸引資本投資古村落新業態開發,受到各方熱捧。
經過兩年時間的努力,佛山古村活化升級改造走在全省前列。今年5月召開的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電視電話會議,也介紹了佛山的經驗。佛山古村活化格局已進入了從盆景發展為風景,從點到片到面全方位的改造階段。
按照規劃,首批13個特色古村落于今年3月通過考評驗收,全部初見成效。第二批的17個古村落,累計311個項目也將于今年底全部完成。截至9月底,該批累計開工項目264個,完工項目163個,開工率達84.9%,完工率達52.4%,各區也正抓緊完成工程項目立項、設計、審計、招投標等工作。
探索全村眾籌開發旅游項目
蘇州的江南水鄉,各方面已相對成熟。而嶺南水鄉,還在培育階段。盡管經過升級后的古村已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旅游觀光,但產業化程度不高也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之一。
“古村落在宣傳和招商方面處于劣勢。一方面古村缺乏人氣,即使有好的運營資源,由于周邊配套等原因,影響力難上去;另一方面,佛山古村旅游氛圍不足,主要依靠政府運營,市場資源不足,暫時未能談得上可持續發展。”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江崢說。
針對佛山古村落旅游資源分散的情況,江崢建議村組織加強管理,統籌村里古建筑等資源,統一對外招商,并爭取把運營服務商、開發建設商、旅游企業等相關資源引到村里。
他舉例說,村里房子都是一家一戶的,單獨進行改造,融入現代生活服務等功能較為困難。如果能由村集體建立機制,統一管理,以較長的租期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改造,將有望盤活古村資源。
“而這牽涉利益問題,如果村民之間沒有共同的認識,容易產生矛盾。”多年來穿行在佛山眾多古村落里的湯浩寧,是廣州市思哲設計院歷史街區及新農村建設研究所所長,他認為古村活化牽涉建筑產權權屬、利益分配等問題,是導致活化項目遲遲難以推進的關鍵原因。
順德杏壇馬東村以永春文化聞名于外,目前正在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計劃成立馬東經濟股份合作社,用類似社會眾籌的方式,進行相關旅游項目的開發,所得的收入由全部股民共同分配。”馬東村黨支部書記徐兆祥說。
“假如村里有1200位村民,每位村民自動獲得100股的股權,如果村民想增加更多的股權,可以每股1元的價格購入。”徐兆祥最近都在為這件事而忙碌著,他希望能借此集全村力量,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活化村落,發揚永春文化。
■縱深
讓村民成為古村“掌柜”
嶺南古村落,有多少淹沒在煙雨中?去年,“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佛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古村人文資源豐富,古村旅游開發成為各區旅游發展的重點工作。
古村旅游開發應以文化體驗為主
提起古村旅游,第一時間想到的大概是蘇州周莊、浙江烏鎮等地。“這些古村都非常熱鬧,而佛山古村落發展規模不一,人氣暫時不高。”南海區旅游局旅游發展科科長李宏基說。
在他看來,佛山地區的古村旅游開發并不是以旅游經濟為首要目標,而是在文化體驗、保護當地鄉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既要展示當地村民原生態民風民俗及生活生產方式,也要體現古村落里古建筑的文化特色,讓游客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而這未必符合旅游市場的需求。
“總的來說,南海古村旅游總量不大,古村旅游氛圍不算熱鬧。”李宏基舉例說,松塘村是南海目前人氣較旺的古村,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的宗祠古建筑與深厚嶺南文化、翰林文化,吸引了不少學者和普通游客前往。
近年來,松塘村加大村容村貌整治以及旅游配套設施的投入,已初具旅游古村的雛形。“很多到松塘村游玩的游客都表示很羨慕村民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而由村民擔任或培養的導賞員充滿自豪感的解說,也讓他們感受到松塘村里崇文重教的氛圍。”李宏基說。
為了推廣古村文化,南海首創導賞員服務。走進古村落或旅游景點時,總會碰到一些熱心的當地人,他們自發擔任講解,用祖輩口口相傳下來的故事,為旅客勾勒出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南海。
“他們熟悉、熱衷并愿意分享本土文化,就像是文化義工一樣,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講解效果。”李宏基介紹,目前南海區旅游局正計劃構建導賞員管理和服務機制,希望能為游客提供常態化的導賞服務。
目前,佛山市旅游局已聯同各區旅游局推出松塘村、煙橋村等8條古村落特色線路,打造佛山古村落旅游品牌。其中,依托長岐古村、大旗頭村,三水分別打造了九道谷漂流探險、長岐古村一日游,寶苞農場、大旗頭古村、胥江祖廟一日游兩條線路。
“我們將要求省內外主要客源市場旅游社前來踩線體驗,拍攝走進佛山古村落電視專題片,擦亮佛山古村落旅游品牌,逐步讓古村落游成為佛山旅游的重要旅游產品,支持全市古村落活化提升工作。”佛山市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經營性項目易遭政策限制
古村旅游開發,佛山一直在進行。然而,由于古村環境容量有限,配套設施不全,各相關利益主體間的關系復雜,缺乏科學規劃等原因,佛山古村旅游資源仍未轉化為產業。
“古村開發帶來大量人流,可能會對當地村民生活造成困擾,而開發所帶來的相關利益,處理不當容易引起矛盾。”順德區文化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村落要形成良好的制度或引入商業機構對此進行調解,對公益性收入進行再分配,讓村民共同收獲旅游紅利,激發村民共同推動古村旅游開發。
為此,杏壇逢簡村專門成立了旅游開發公司,由全村推選村民作為運營管理者,村理事會與村民共同監督,有關旅游開發的每筆收入、支出都向村民公布,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古村旅游開發機制的制定,要遵循村規民約。在開發過程中,盡量不影響村民的生活和工作。李宏基十分認同這種開發運營模式。他認為,要不斷提升村民的古村保護意識,讓他們成為古村的經營者和管理者,使其在古村旅游發展中得到自己的發展。
“松塘村的活化計劃都是通過村民投票產生的,所進行的經營性項目都經過村民同意。”李宏基說,近兩年來,各級政府對該村的文化保護和支持,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村民的觀念。如今不少村民自覺完成村建筑的維護工作。
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古村的經營性項目也往往會遭到政策的限制。如村民民居改建民宿,需要有工商營業執照;古建筑里開設農家餐廳,涉及消防、衛生、環保等部門,暫未適應相關的準入標準和管理辦法。
此外,許多古村由于一直以居民居住區為主要功能,旅游功能不具備,導致停車場、旅客服務中心、餐飲、住宿等旅游基本配套不齊全,難以成為一個成型成熟優質的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