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海口4月30日訊 隨著夏天的悄然來臨和大量海鮮貝殼的上市, 吃貨們又迎來了吃海鮮大餐的季節。但由于氣溫逐步升高,夏天也是貝類毒素中毒的高發季節。小伙伴們在吃海鮮時,一定要增強食品安全意識,防止發生食物中毒。
省食安辦提醒,市民在購買食品時,應盡量選擇儲藏條件較好、符合衛生要求的正規商場、超市和市場,切勿購買路邊流動攤販無證加工的食品。不要購買和食用不認識的野菜和野生菌。嚴禁食用河豚魚、毒蘑菇、病死毒死禽畜肉或其他變質肉類。夏季高溫,有些水產品如黃鱔、龜鱉、螃蟹等死亡后極易變質,切勿食用。
同時,蔬菜水果應盡可能先浸泡半小時后再清洗食用,水果最好削皮后再食用。制作豆漿要充分煮透。加工油豆角、四季豆要煮透炒熟,切忌急火短時嫩炒或涼拌食用。冷凍食品烹飪前應徹底解凍以防食品中心加熱不透,冷藏食物最好重新煮透后再食用。未食用完的食品要及時冷藏,熟制食品在室溫存放,時間應不超過2小時。購買冷凍飲品盡量選擇正規商場和超市,買回的冷凍飲品要及時飲用,或及時放入冰箱中保存。飲品應存放于陰涼處,注意避光保存。
省食安辦強調,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學校、建筑工地食堂及自辦宴席等集體供餐要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操作規范,保持炊具、餐具、飲具清潔衛生,生、熟食分開加工處理,妥善保存食品,嚴格執行防蠅、防塵、防鼠等安全措施。嚴防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消費者在出現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盡快把病人送往就近醫院診治,并保護好現場,保留好可疑食物和吐瀉物,在餐館、食堂等就餐的要及時向當地食藥監和衛生部門報告,積極配合有關人員開展調查。
與此同時,大量貝類海鮮上市,是貝類毒素中毒的高發季節。貝類毒素有多種類型,其中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是麻痹性貝類毒素。
省食安辦提醒,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潛伏期較短,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初期癥狀有口部及四肢麻痹、刺痛,胃腸不適如嘔吐、腹瀉,嚴重者會出現吞咽及發音困難,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目前還沒有針對麻痹性貝類毒素的特效解毒劑。麻痹性貝類毒素存在于扇貝、貽貝、蛤等雙殼貝類中,通常在內臟中的含量較高,常規的烹調方式不能將其去除。
為防止貝類毒素中毒事故發生,特提醒市民,加工新鮮貝類時必須清除中腸腺等內臟;最好不食用蒸煮貝類的湯汁;盡量避免一次食用大量貝類;食用貝類后如出現疑似中毒癥狀,應立即就醫。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應注意海洋與漁業局等相關部門發布的海域赤潮信息,不要捕撈、銷售有毒赤潮海域的貝類,加工貝類時要去除中腸腺等內臟;餐飲單位加工貝類時,最好棄掉蒸煮貝類的湯汁。(李夢瑤 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