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地圖上,贛東北山區的婺源縣并不起眼,但在中國旅游業的版圖上,婺源卻以白墻黛瓦、青山綠水、黃花紅葉,潑灑下了五彩斑斕的亮色。
游客從寥寥無幾到去年超1200萬人次,門票收入由零到去年的3.1億元,婺源僅用了15年時間,這一巨變,讓人稱奇,令人驚羨。
婺源縣內各景點,遍布游客的足跡;各種旅游攻略,不缺婺源的聲音。明天的婺源,將以怎樣的新姿態,續寫“夢里老家”的傳奇?
新姿態一:在快與慢中找到平衡點,由排浪式旅游向自駕游、深度游轉變
眼下正是旅游淡季,婺源也不例外。不過,今冬卻有些繁忙,京福高鐵婺源站建設進入掃尾階段。2月1日,記者在婺源站看到,上百工人正冒著冷雨緊張施工。工人們告訴記者,再過幾個月,高鐵列車就要在婺源停靠了。
“中國鐵路鼻祖”詹天佑的家鄉,高鐵來了!“通車后,婺源到北京只需5個小時!”為此有人說,婺源旅游將進入“高鐵時代”。
且慢!快中有喜,也有憂。車來得快,走得也快,客留不住,就帶不動婺源旅游業綜合收入。婺源看到了這個問題,開始營造“靜能量,慢生活”旅游新生態。高鐵到來之前,完成了國家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總體規劃編制,建成了旅游交通環線和自行車道旅游公路。
借梯發力,婺源再次提升城鄉環境,提升基礎設施,提升景區品位。火車站片區建成,縣城外環線貫通,江灣開始建高品位新區,一批景區創4A級、5A級。賦春鎮讓沉寂的9條古驛道重見天日。游客春賞蘭,夏避暑,秋看楓,冬探鴛鴦,村與村之間可以通過驛道和自行車道連通,營造了一個個“讓人發呆”的好去處。
快交通,慢布局;快節奏,慢旅游——婺源在快與慢中找到了平衡點。現在,婺源既有一批商業味濃的景點,更留住了大量景深味長的村落,更適合自駕游與深度游。
新姿態二:在保與變中找到契合點,由拼資源向倡導綠色、循環旅游轉變
婺源遇到并仍將面對“成長的煩惱”:名氣越大,人氣越旺,涌進婺源的錢越多。是過度開發,還是走綠色之路?顯然是后者。2011年,縣里開始對旅游資源進行收儲,成立了全國首家旅游資源收儲管理中心,建立了旅游資源儲備庫。縣財政每年拿出300萬元以上資金保護古建筑,投入2億元對全縣上萬棟非徽派建筑進行改造。
月亮灣是婺源經典景區,是世界瀕危鳥類黃喉噪鹛的繁殖地。3年前,一家企業有意在這里開發大型旅游項目。面對數億元的投資,要還是不要?婺源縣委、縣政府經過反復認證,最終否定了這個項目。
只保不變,沒有生機。婺源在保中求變,搶救和復活旅游資源,營造一山一幅畫、一村一世界的境界。篁嶺從一個藏匿在大山里的無名小村脫穎而出,得益于民間資本的“眼力”和活力,本土企業家注資3億多元,采取轉換產權的方式,用山下新建的洋房置換篁嶺117戶村民的老房子,對老房子進行修繕。此外,還從山下購買數棟瀕臨倒毀的徽式民居,按原樣恢復到篁嶺村。
無獨有偶。清華鎮洪村60多棟老房子吸引了浙江一家企業,企業和洪村一對一幫扶,投入數百萬元,修石板路,改造古民居。婺源縣思口鎮西沖村近來在網上很紅火。究其原因,是村中兩棟老房子被人整體承租,第一期投入400多萬元,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對民居進行修繕和內裝修,游客慕名而來,住下了就不想走。
篁嶺神話,洪村模式,西沖樣板,揭示一個道理:光靠一縣財力和爭取的項目資金,保護數以千計的古建筑,是杯水車薪。只有讓民間資本進入古建保護領域,才能給婺源古民居的保護帶來量變和質變,最大限度保護旅游資源。
新姿態三:在淺與深中找到著力點,由粗放型、低檔次向質量型、差異化轉變
1200萬人次,門票收入3.1億元,細算得出一個結論:婺源旅游要提質。拼人次,上粗放型、低端的旅游項目,將不可持續。
2月1日,記者在《夢里老家》實景演出場地看到,大型舞臺就建在清澈的河流邊。為了打造這臺鄉土大戲,婺源及相關企業將陸續投入10億元。節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游客來婺源,晚上沒什么看的,“夢里老家”填補了這一空白,提升了婺源旅游的品位。
僅有徽式建筑和青山綠水,只是表象,要讓徽式民居和山水風光入心入骨,還要靠文化基因。婺源把文化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財政預算和各級領導責任制考核。縣財政每年拿出專項資金,用于文化保護開發,已挖掘出徽劇、儺舞、地戲、抬閣、茶道,以及遺失近百年又極富地域特色的香燈草龍、豆腐架等民間民俗藝術。現在,婺源已開發出儺面、木雕、硯雕等旅游商品100多種,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人。將文化植入景點與服務,品位得以提升。源頭、瑤灣、貴樹州等生態度假旅游區,篁嶺民俗文化,熹園朱子文化,叢溪莊園,古驛道拾階等,都為婺源旅游向質量型、差異化轉變,作出了示范。
婺源旅游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以新思路新舉措發展旅游業,婺源的新征程,一定風景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