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壯繡”展新美——馬山壯族刺繡邁向市場化國際化記

繡娘展示精美的壯繡工藝品。 記者 文彩云 攝
一雙雙巧手,在織布上穿梭舞動,繡出莊嚴肅穆的壯族圖騰,繡出歲月的記憶和民族的精華。
針線相連間,繡娘們嫻熟的動作,繡出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繡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許。
12月23日,記者走進馬山縣西華街的壯美坊壯繡工廠,領略到了馬山民間傳統藝術的魅力。
如今,擁有千年歷史的壯族刺繡不僅散發著藝術魅力,邁出了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步伐,在世界大放光彩。10多年來,馬山壯繡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運用市場方式 傳承文化遺產
與很多傳統手工藝一樣,壯繡也一度瀕臨失傳。
壯美坊的主人藍淋的奶奶、外婆都是壯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從小就耳濡目染壯繡之美,跟著老人學習刺繡。
長大后,從事服裝制作的藍淋依然愛好刺繡,但她發現年輕人幾乎對刺繡不感興趣,于是萌生了要把傳統壯繡繼承和發展下去的念頭。
“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活化傳承!如果不能被市場接受,不能產生經濟效益,不能養活刺繡工人,傳承是不可能的。”1998年,藍淋在親友的支持下,在馬山縣城成立了壯美坊壯繡工廠——目前馬山壯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的傳承基地。
然而,傳統工藝的市場之路異常坎坷。
“你這些東西的確好看,但是擺在哪里都不合適。”
開業之初,藍淋帶著業務員四處奔走,上門推廣壯繡產品。讓她始料未及的是,這些耗盡繡娘心血的繡品居然無人賞識,一兩年下來,倉庫里堆積了近萬元的繡品無人問津。
這時,一位蘇繡界的客戶轉來一單“救命”生意:要求壯美坊按照蘇繡的要求完成一批工藝品。
蘇繡采用絲線,繡品細膩而逼真;而壯繡使用棉線,繡品抽象而大氣。為了生存,壯美坊接下了這單生意,最終的成品雖讓藍淋不滿意,但生意做成了。
從小時候跟老人學手藝,到給自己和小姐妹們做幾件壯繡衣服,再到開辦壯美坊,藍淋的成長從未離開過壯繡。繼續接蘇繡的單子,壯美坊可以生存,但馬山刺繡有可能從自己手中斷代;繼續做壯繡,繡品又有誰愿意買呢?
殘酷的現實讓藍淋明白了一個道理:傳承文化遺產,守護文化記憶,必須熟悉市場運作方式。
于是,她和團隊走遍廣西四處尋訪搜集壯繡繡品,并在此基礎上,請來自不同地區的專業設計師,把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豐富的想象力融入到壯繡產品的中,讓壯繡擁有更多的實用性和時尚感。
新產品出來后,免費送給客戶樣品試探反映。不久后的一個早上,藍淋接到了反饋電話:“這批靠枕樣品大家反響很好,你們可以放心量產了。”
這,是繡娘們第一次嘗試量產實用的壯繡。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