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融入生活——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側記
10月10日至13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辦。本屆博覽會以“非遺:我們的生活方式”為主題,突出了非遺與普通民眾的生活聯系,全國31個省區市和港澳臺以及部分國家、近700個項目、560多位傳承人進行了展示展演,古老非遺的“新變化”讓80余萬人次的參觀者“驚喜連連”。
古老+創意
“以前總覺得非遺是很粗糙、很過時的手工藝品,這次參會刷新了我對非遺的印象。”濟南市民趙玉玲在博覽會上購買了社火臉譜圖案的小鏡子、剪紙窗花制成的燈罩,這些產品做工精致,設計活潑新穎,讓她愛不釋手。
展館里,還有很多像趙玉玲這樣的年輕游客。山東濱州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美食制作絕活,“好看又好吃”的特色美食讓“吃貨”們一飽口福眼福;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展演讓喜愛《霹靂布袋戲》的“動漫迷”們有種找到“老祖宗”的感受;彩繪、現代圖案的融入為山東龍山黑陶這一有4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技藝注入了新的生機;結合陜西社火臉譜開發的手袋、家居用品引得游客紛紛掏出錢包……“這讓我們覺得非遺和生活很近,甚至我們吃過、用到的東西都和非遺相關。”趙玉玲說。
黑龍江省赫哲族魚皮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尤文鳳一邊現場縫制魚皮服飾,一邊介紹:“赫哲族是以漁獵生活為主的民族,我們的祖先把魚皮晾干,熟制軟和之后,制成魚皮衣服。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也穿上了布衣,魚皮服飾一度只能在博物館中看到。”現在,穿著魚皮服飾已成為歷史,但符合市場新需求的魚皮制品,特別是反映赫哲族生活場景、自然風貌的魚皮畫成為迅速崛起的產業,“這是民族的歷史記憶,應該在我手上發揚光大而不是丟失。”赫哲族展廳現場,一幅幅鑲在玻璃框里的精美魚皮畫作訴說著民族歷史,更見證了古老技藝的新生。
壯錦是壯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造之一,在宋代,它就成為上貢的錦帛之一。參展商李村靈介紹,如今,除了傳統的壯錦生活用品,他們開發出繡著壯錦紋飾的手提包、錢包、雙肩背包,實用又好看,很受歡迎。
文化+旅游
本屆博覽會上首次引入“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成果展”,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全部參展,部分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集體亮相,以特裝展位的形式集中宣傳當地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及生態環境。
歌聲悠揚、舞姿靈動的藏族弦子舞,色彩艷麗、制作精美的熱貢繪畫、堆繡,干勁十足的象山漁民號子……保護區展廳內刮起了陣陣“最炫民族風”。在采訪中,很多保護區的負責人都提到了“文旅結合”、“生產性保護”。
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小璞認為,保護區的保護文化要和當地的發展相協調,要和當地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相協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高振翼說,非遺保護傳承應與文化生態旅游緊密結合。“單就保護論保護,那是靜態的保存,保護要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結合,讓傳承人在保護中受益,讓民眾通過保護非遺提高生活水平,才能激發大家的積極性,讓保護成為活態的。”如何讓非遺保護“活”起來?和旅游結合是可靠的路徑。高振翼介紹,目前湘西州開發了兩條特色鄉村旅游線路,一條是土家族原生態旅游線路,一條是苗族原生態旅游線路。“線路沿途都是非遺資源豐富的村寨,游客能夠體驗原生態、古老的文化生活,也能把非遺產品帶回家。”
目前,苗族銀飾鍛制、苗繡和苗族花帶編織等非遺項目都開發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旅游商品,廣受歡迎。湘西州瀘溪縣踏虎鑿花傳承人楊桂軍介紹,踏虎鑿花的圖案不是用剪刀鉸出來的,是用刻刀鑿制完成的,由于經濟收入問題,這一技藝一度面臨傳承人稀少的境地,將這種“繡在衣服上的文明”開發成旅游商品后,自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這項技藝有了興趣。“今年我還會去泰國,向國外的朋友展示這個民族絕活!”楊桂軍一臉自豪地說。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負責人張媛媛介紹,實驗區范圍內率先進行傳習基地培育試點工作,并命名了10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傳習基地,目前有60家博物館、民間藝術館、非遺展示館等,集展示、傳承于一體,每逢節假日,游客絡繹不絕。“通過旅游,能夠讓更多人走近非遺、了解非遺,這樣的傳承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接地氣+有實效
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劉程華在總結本次博覽會時說,本屆非遺博覽會總體呈現出幾大特點:首次以社會化招標形式引進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參與,發揮大型文化傳媒集團在新聞宣傳、策展招展等方面的優勢,提高社會參與度;堅持節儉辦會宗旨,取消開幕式、精簡閉幕式,突出非遺項目本體,力求節儉辦會;堅持以會興產,組織知名度高、生產保護較好的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和文化企業參會洽談、集中簽約,提高非遺產品市場化水平;堅持文化惠民活動,組織策劃了阿膠尋源(尋祖)、文化惠民演出季等文化活動近200場,國慶期間以迎辦非博會為主題開展各類活動百余項,讓更多市民享受到了非遺博覽會帶來的歡樂。
“本次非遺博覽會特別重視傳承交流活動,讓普通市民走近非遺,了解非遺。我們還組織了非遺活動進校園活動,讓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跟孩子們交流,培養孩子對非遺項目的興趣。”劉程華介紹,為了讓更多普通市民享受非遺盛宴,博覽會期間舉辦的優秀非遺劇目展演以公益票為主,組織外來務工人員、老年人等免費觀看。
博覽會在促進非遺項目延伸、產品交易等方面取得了實效。展會期間,10個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和企業進行了現場簽約,4天時間現場交易額370余萬元,參展項目簽約額總計達409億元。同時,為鼓勵傳承人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作出更大貢獻,推動非遺項目更好地傳承發展,非遺博覽會組織委員會還對非遺衍生品項目、組織單位、優秀參展傳承人進行表彰,評選出曹氏風箏等28個項目為“優秀創意衍生品、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示獎”,以及47個單位“優秀組織獎”,560名傳承人“優秀傳承人展示獎”。
“今后我們會加強拓展非遺項目領域,讓非遺更加適應現代生活,更好地活在當下。”尤文鳳道出了非遺傳承人的心聲。(郭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