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以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守望之情、守護之意,擔當起做好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的文化自覺和歷史責任
日前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辦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項目相繼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擁有46項,這著實讓人欣喜、自豪,社會各界話遺產、說文化、道旅游。筆者認為,必須以敬畏之心做好文化遺產旅游。
——以敬畏之心,肩負文化遺產旅游的使命。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在于集中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全面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藝術形式,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對于自己價值的身份認同和心理認同以及被世界認可的程度,是一個國家文化和歷史成就的終極標志。
旅游的靈魂是文化,旅游的本質是生活,是前人傳承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與后人創造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總和。無疑,文化遺產既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又是獨具魅力的旅游資源,是吸引世人旅游的“磁石”。多少年來,世界文化遺產地已經成為趨之若鶩的旅游目的地,也往往成為所在國(或地區)旅游業的金字招牌和核心競爭力。
然而,申遺成功并不意味著“功德圓滿”,而是賦予了我們對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展示和遺傳后代”的更為神圣的使命;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遺產旅游可以提高經濟價值”,要認清“如何提升、實現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進而實現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艱巨任務。我們一定要以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守望之情、守護之意,擔當起做好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的文化自覺和歷史責任。
——以敬畏之心,擔當文化遺產旅游的責任。世界文化遺產是當代人的精神家園,世界文化遺產旅游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次會議曾強調“在一個生活加速變化的社會里,就人類平衡和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的是為人類保存一個合適的生活環境,以便人類在此環境中與自然及其前輩留下的文明痕跡保持聯系。”這就是世界文化遺產旅游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的要義所在,也是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意義所在。
以敬畏之心,履行文化遺產旅游的責任,就是需要我們致真致美地“保護、保存、保留、保持”文化遺產旅游本來意義上的生活環境;就是需要我們竭盡全力地通過“留古、存古、復古、創古”去實現文化遺產旅游生活的原真性;需要我們千方百計地去實現“傳統文化,當代表達”、“共性文化,個性表達”,激發和增添文化遺產旅游生活的鮮活性;需要我們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克服對于文化遺產資源的低俗化利用、粗鄙性開發、開發性破壞、偽文化包裝和過度商業化經營,尊重和弘揚文化遺產的原本價值,尊重和滿足游客在價值認同、心理歸屬、情感依戀和生活體驗等方面的真實需求。
——以敬畏之心,創造文化遺產旅游的未來。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留給現在的,還應該是現在留給未來的。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文物。我們在積極申遺的同時,應該響亮地提出“創造未來文化遺產!”
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包括文化旅游景區、文化主題園區的建設和經營,都要以對文化、對歷史的敬畏之心,以自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多留文化精品,不留建筑垃圾;多創未來遺產,少留歷史遺憾。承上啟下,繼往開來,讓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弘揚,讓今天的文化旅游創造未來的文化遺產,這正是我們對于當代文化和旅游必須的擔當、對于未來文化和旅游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