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生態旅游區范圍是以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包括周邊的江口縣、印江縣、松桃縣、石阡縣及銅仁市,梵凈山是整個銅仁地區旅游業的龍頭產品,因此命名為梵凈山生態旅游區。
為了讓游客在梵凈山感受到返璞歸真,真正在旅游中回歸大自然,梵凈山景區以五點措施為生態旅游保駕護航,塑造“梵天凈土, 生態天堂”的主體形象。

梵凈山生態旅游區
1. 規劃先行,精心設計
大梵凈山旅游區旅游主導產品是生態旅游,旅游發展的希望在生態,危機也在生態,做好規劃是前提。對所有的開發項目都要做好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不是走形式,確實起到約束的作用,既要考慮旅游資源開發建設、合理布局設施和維護生態平衡等,又要緊密結合區域所在的重點發展目標、相關行業配套。加強對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同時聘請生態旅游方面有關的專家、學者和規劃設計人員,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全縣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減少在實施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損失,求得科學與協調發展。

梵凈山生態旅游區
2.搞好配套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旅游接待設施和服務都是不可忽視的開發內容。要建設好黑灣河旅游度假區,作為旅游者生活和度假中心。度假區規模要大,必須創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環境,這既包括硬件設施,也包括軟件方面的服務和管理,兩者缺一不可。必須全方位地開發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進行綜合性的開發。度假區應該是綜合性的,應包含多種元素,形成一個復合型的體系。度假區核心就是度假設施,一個度假區至少應該有一個中心酒店、一個戶外運動場以及一座綜合演藝館等文體休閑設施;有相應配套的公寓式住宅,可以積極發展產權式酒店、分時度假酒店和休閑房地產;度假區要有自己的文化主題,有了文化主題,異質性才能突出特色。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提高散客的旅游能力,并提供生態旅游要求的相關信息,幫助其獲得良好的旅游體驗,從而提高旅游滿意度。
大力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如通路(公路、鐵路、機場)、通電、通水;搞好市政建設,如路燈、公廁和垃圾、污水處理設施。要實現進得來,留得住,住得長,玩得歡,有收獲。
加強旅游區(點)及其周邊生態環境建設,如沿河流兩岸打造綠色生態長廊工程,加速實施綠化工程,提高植被覆蓋率,從而改善生態大環境,實現生態良性循環。

梵凈山生態旅游區
3. 加強全民生態旅游意識的教育,旅游人才培養
生態旅游其設計在環境的敏感區應有明確的環境教育內容,使游人在參與、參觀、理解、珍視和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時,決不對其生態系統、當地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產生不良影響。
倡導生態旅游文明化,要對凡是在旅游區內的所有的人(旅游區管理人員、景區服務人員、個體經營戶、導游、司機、游客等)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人人都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行為文明化、言語文明化、自覺文明遵守景區內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多途徑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達到邊發展、邊治理、邊宣傳教育,使發展與治理同步。

梵凈山生態旅游區
4.把“整臟治亂”與旅游生態環境建設緊密結合
“整臟治亂”是打造旅游生態環境的一項基礎工程,必須長抓不懈。
旅游者的生態旅游活動與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相融合。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可持續,打造和諧的生態家園。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旅游產業。通過“整臟治亂”工程使江口這座城市更加璀璨奪目。

梵凈山生態旅游區
5.制定法規,嚴格保護,加強科學管理
梵凈山生態旅游資源大多數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即使可能復生也不能復原,因此,在旅游開發中應堅持嚴格保護。堅持可持續性原則、居民參與性原則、保護基礎上的發展原則和多目標管理原則,建立大梵凈山旅游區保護工程。現實中,仍然存在非法的在景區內亂伐、亂采、亂捕、亂排、亂建等現象;濱河的基本農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仍然對河流造成一定的污染;道路景觀意識還非常淡薄等。因此,要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加強科學管理,而科學管理的基礎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開發生態旅游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行為的控制要借助法制的加力量,做到“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杜絕一切破壞環境資源的現象,維護生態平衡。
通過旅游利用量限制(如發放許可證等)、游覽區限制、游覽項目限制等措施,有效、科學地控制環境容量,嚴格限制客流量要在其環境承受力范圍以內。以維護旅游地生態平衡,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