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瀏陽河,開發打造瀏陽河,已成為我市世紀工程項目的重頭戲,這對地處瀏陽河畔的江背鎮而言,是一個難逢的發展契機。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人文景觀等要素來說,江背鎮均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江背的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名人眾多,精英薈萃,可稱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
一、厚重的文物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
江背鎮是名人的搖籃。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各路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因人而形成了豐富的文物景點。從2008年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到2010年的全國革命遺址普查,全鎮共發現達縣級以上文物保護級別的景點(文物保護單位)有27處之多,包括名人故居,宋、元時代古城遺址,明清時代的古建筑、大革命時期的烈士墓地,清代民居村莊等等。其中徐特立故居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長沙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宋、元時期形成的南陽古城遺址,清代民居盛家老屋,徐仁里墓,徐立泰墓,唐貽承墓,上花橋,金銀壩,泉神古井,九子巖五仙廟等九處文物點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各處均已安排文物保護責任管理人員。其余17處已在核查定級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這些文物景點有75%分布在瀏陽河畔的金洲、湘陰港、特立等村,與瀏陽河近在咫尺:民居古村盛家老屋與瀏陽河相距只有百余米;南陽古城遺址、蔣長卿故居、徐立泰墓與瀏陽河僅距一華里;徐特立故居、柯藍故居、徐仁里(徐特立祖父)墓,徐篤本、徐厚本墓(徐特立的長子、次子)與瀏陽河相距僅2公里;其他文物景點均分布在江背鎮范圍的青山綠水間,從瀏陽河上岸,只需15分鐘車程即可到達最遠的景點九子巖。眾多文物景點緊鄰瀏陽河畔,這一現象,讓自然研究學專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湖南省社科院的一位資深學者在考察湘陰村小埠山棗洲(瀏陽河河中小島,總面積15000平方米)時,看到小島上大樹參天,百鳥齊鳴,如入世外桃園仙境,被這里的山水環境陶醉了,沉思良久之后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真的是太準確了!”。徐特立、熊瑾玎、蔣長卿、趙則三、毛達恂、黃彝等,都出生在瀏陽河邊上,吃瀏陽河水成人的啊!就是這些風云人物,才使瀏陽河畔的江背這塊土地顯出靈氣,印證了“人杰地靈”這句古語,只有人杰,才會地靈。由此可見,瀏陽河畔的江背這塊充滿靈氣而又神奇的土地,其中蘊藏著十分厚重的文化內涵和文物資源。
二、挖掘文物資源與開發旅游業的設想與建議
根據瀏陽河保護和開發的勢頭,挖掘江背鎮文物資源的工作已時不可待。文物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既可以吸引游客,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又可通過旅游活動起到對人們的宣傳教育作用,使文物本身得到更好的保護。這樣既保護了文物,發揮了文物的作用,又達到了發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業、旅游事業可謂是相互促進。
但是,就江背鎮目前的文物狀況而言,首要的任務是保護。瀏陽河畔的保護與開發方興未艾,瀏陽河開發一旦全面啟動,而文物景點缺乏足夠的保護措施,有可能面臨被嚴重損壞的局面。如何挖掘江背鎮文物資源,開發旅游業,促進文化強鎮,筆者有以下設想與建議:
(一)抓住機遇,與瀏陽河開發對接
瀏陽河的開發,滬昆高鐵的拉通,長株潭的打造等系列重點工程的實施,是促進江背經濟騰飛的機遇和信號。瀏陽河畔的金洲村、特立村、湘陰港村一帶已經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當地老百姓對此也有所躁動,找相關部門要求圈地搞項目,這當然是不可隨便批準的。但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敏感的村民已經看到這里的發展前景,想抓住機遇發一把。
因此,政府作為決策部門也要引起高度重視,將挖掘江背鎮文物資源、開發旅游產業,高位謀劃,全盤規劃,與瀏陽河保護開發對接。在長沙縣“十二五規劃方案”征求意見中,我鎮已將有關挖掘江背文物資源與瀏陽河開發對接寫入補充建議,希望縣委縣政府引起重視,將黃興、朗梨、干杉、江背的未來發展與打造開發瀏陽河結合起來,連成一片,分步開發,突出特色,打造亮點,一定是一篇五彩繽紛的美妙文章。
(二)組建班子,制定開發的具體方案
建議組建一個領導小組,聘請資深專家參與。一是摸清文物資源詳細底子;二是繪制文物景點的頒布走向圖;三是全面調查,科學論證,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四是對外造勢,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為招商引資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招商引資,加大投入,修復文物景點
文物景點,因時代久遠,自然與人為損害都比較嚴重,已急待修復,如緊靠瀏陽河邊的清代同治八年修造的古村莊盛家老屋。損壞程度更為嚴重,局部建筑出現垮塌現象,雕花木板門破損嚴重,趙則三、毛達恂、蔣長卿、熊瑾玎、柯藍等名人故居大多需要重修恢復,投資金額巨大。文物挖掘與開發可以采取招商引資的辦法,尋找合作伙伴,在保護文物的原則下,共同打造旅游產業。將重點放在瀏陽河邊特立村、金洲村、湘陰港村沿河一帶,在文物部門的指導下,搞好文物景點的修復開發工作。
(四)高品位打造,形成大格局
瀏陽河畔文物資源與旅游事業的開發要力求做到高品位打造,應該在保護好文物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以文物為依托,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深刻更生動地展示出來,并且采取容易被人民群眾所接受,所喜愛的方式進行展示。還應以文物景點為載體,將相關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如民俗展覽、民俗表演)等立體動態地展現出來,從而擴大文物景點的旅游內涵和吸引力。同時,整體謀劃,將一個個目前分散的文物景點連成線形成片,互動互利,整體組合,形成大格局,更好地給予合理利用。
總之,挖掘瀏陽河畔文物資源,開發旅游產業,是一篇文化強鎮的大文章,期盼領導高度重視,科學決策,精心打造,書寫好這篇錦繡文章。
(責任編輯 :劉雨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