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0時,全國假日辦聯合多家網站發布“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調查”。此次調查是繼今年10月假日調查后,全國假日辦第二次通過網絡征集民眾對放假方式的意見。此次調查提出三個調休方案供網民投票。
截至11月27日0時40分,某網站的投票結果顯示,支持率最高的是C方案,獲得3801票,占53.52%,該方案提出繼續保持國慶黃金周七天長假;其次是A方案,獲得2004票,占28.22%,該方案提出除了春節休息七天,其他假期均取消所有調休;支持率最低的B方案獲得1297票,占18.26%。(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A03版)
不滿“拼假”的人們終于等來了三套方案,亂湊周末式的休息似乎也有望告別。但審慎觀察,不難發現所謂的三套方案其實未有本質進步。從方案A的取消調休、取消國慶黃金周,到方案B的取消長假,靈活調休以及方案C的保留春節、國慶長假,靈活調休,事實上就放假總量而言根本沒有任何變化。所謂的假日改革,更像是另一種形式的閃騰挪移。人們的休假權并沒有真正得到尊重,國民的休假福利也沒有真正增加。
當然,本輪假日改革是由坊間不滿“拼假”的聲音所引發,但這并不意味著假日改革就應該延續這樣的思維。一個必須厘清的事實是,在人們不滿“拼假”現狀的背后,其實是呼吁增加國民休假福利的聲音。換言之,這是一個如何使長假真正像長假,擴寬國民休息福利的民生話題,而不是玩一個“乾坤大挪移”,做一些小修小補的調整,甚至是取消長假的游戲。
有一種觀點認為,多放幾天假,會給國民經濟造成損失。據《羊城晚報》10月9日報道,著名經濟學家汪丁丁認為,每年長假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元。不過,從管理學的角度而言,這所謂的2000億元經濟損失,事實上就屬于工作成本中應該付出的一部分。減少這部分的成本,從短期收益來看,確實會給宏觀經濟帶來一些數量上的攀升,但由于國民的休假權沒有得到尊重,人們因疲勞工作而產生的工作怠性,也將會影響到經濟運行的活力。通俗而言,所謂加班加點工作,也許比不上一次長假后,某個人才腦海中迸發出來的工作創意靈感。
假日改革,當以增休思維替換調休思維,擴大國民的休假福利。雖然,就目前而言,一方面,有關擴大國民休假福利的改革已在推進,《國民旅游休閑綱要》中更是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但以現實考量,所謂普及帶薪休假尚缺制約力,保障人們的休假福利暫時還得靠節假日;另一方面,全國節假日自1999年黃金周制定以來,長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已難滿足時下人們的休假需求。揆度現實,全國假日辦推出的假日改革方案,既應考慮到拼接假期帶來的適應焦慮,更應充分照顧國民的休假福利,為帶薪休假的落實做好制度銜接。 (晚報評論員 楊興東)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