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旅游商品,迫切需要拓寬思路,迫切需要依托現有的傳統資源建設旅游商品大市場,以品質為前提的品牌化運作是關鍵
據報道,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官員日前說,韓國正在申請把泡菜文化列入世界“非遺”名錄,如不出意外,韓國泡菜有望在今年年底舉行的第八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進入“非遺”名錄。
兩年前,一位從韓國旅游回來的朋友就曾送給筆者一袋韓國泡菜。可以想象,接下來,韓國泡菜將成為韓國入境旅游者熱購的旅游商品之一。
韓國這種對本國文化的保護和弘揚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將韓國對傳統小菜的這一成功包裝與我們的旅游商品開發聯系起來,它提醒我們:開發旅游商品,迫切需要拓寬思路,迫切需要依托現有的傳統資源建設旅游商品大市場。而其中,以品質為前提的品牌化運作是關鍵,就像韓國泡菜,他們的運作絕不是一時之功。
旅游商品一直是我國旅游業的軟肋,盡管各地都做了許多努力,甚至還專門設立了旅游商品開發專項資金,但成效一直不理想。誠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思路出了問題:旅游商品生產的主力不能寄希望于研發,而是要注重對傳統產品的挖掘、升級和包裝。
在我國臺灣,我們看到大陸游客成箱地購買鳳梨酥;在德國,中國游客把一箱一箱的不銹鋼鍋郵寄回國;在比利時,中國游客大包小包地拎著手工制作的巧克利;在意大利的奢侈品商店,中國游客像從菜市場出來一樣拎著一袋一袋的名牌服裝。
品牌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而反觀我們熱衷研發的所謂旅游商品,大都是工藝品一類。在創作上,缺少廣泛的文化認同,這類旅游商品豈能有市場?
增加旅游消費,不僅是中國旅游業盡快擺脫過分依賴門票實現增長的發展模式,也是中國通過刺激消費拓寬經濟增長渠道的需要。市場是以人性為基礎的,旅游市場更是以大眾旅游者的生活需求為基礎的。所以我們應調整思路,要把眼光放在人的生活需求上來開發我們的旅游商品。
如果說,推出我們的奢侈品還不敢念想,但如韓國泡菜一類的小菜我們還是不缺的,如臭豆腐、蘿卜干、醬腌菜、辣椒醬等在我國都十分普及、深受歡迎,有著旺盛的市場生命力。更何況,我們還有著不計其數的小吃、美食,為什么不能在這方面動動腦筋呢?
當然,簡單地把傳統產品搬上貨架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必須在標準化、品質化、品牌化等方面的背后運作上著眼長遠的下工夫,并在生產過程中少些精明,多些憨厚;少些勢利,多些坦誠,讓商品里含有誠信的味道,這才是大智慧。□李遠峰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