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謀人遺址面積約768.15畝 固定保護經費幾乎為零。記者 胡洪江攝
原標題:元謀人遺址面積約768.15畝 固定保護經費幾乎為零
秋雨過后,野草冒出來,染綠了一層一層的臺地,牛、馬或立或臥地吃著草,不遠處,有老鄉趕著一群羊經過。這里不是牧場,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謀人遺址。
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老城鄉挨小村委會大那烏村民小組和上那蚌村民小組境內的元謀人遺址在1965年被發現,保護面積約768.15畝。然而48年過去了,如今固定的保護經費幾乎為零,科考發掘也已停滯近30年。
目前,一項針對元謀人遺址保護的中長期規劃正在編制。元謀人遺址能盼來渴望已久的春天嗎?
乏力的保護
村民說:天天拿遺址當寶貝,地也荒了,又沒有補償,不如拿來種紅薯
看著遺址邊緣原本平坦的地貌變得溝壑縱橫,接觸元謀人遺址30年的楚雄州博物館研究員張家華焦急地說,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很可能將埋在地下的文物沖走。
“很荒涼。”分管文物工作的元謀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杞志聰坦言,缺錢,讓元謀人遺址的保護異常艱難。多年來,縣里和上級均沒有固定的保護經費投入,元謀人遺址至今沒有管理用房,沒有專職管理人員,沒有任何圍擋,誰都可以隨意進出。
大那烏村民小組長劉光付被縣里選為元謀人遺址義務文保員,每天至少到遺址巡視3次,卻沒有分文報酬。劉光付說,遺址保護的壓力非常大。這里的紅土比較純凈,宜于栽花、育苗,周邊村民來采土的事情時有發生,尤其每年春節后,三兩天就會有一起,一年最少得制止二十來起。今年5月,甚至有人開著挖機到保護區內挖土去作工程填土。許多村民趕來阻止,當時出門在外的劉光付至少接到10通反映情況的電話。
記者在現場看到,遺址總體保存完好,沒有嚴重破壞的痕跡,但食品袋、啤酒瓶碎片等垃圾隨處可見。劉光付說,他曾自掏腰包300元找人把垃圾撿了一遍,又花250元找人把雨水沖壞的土路修了修。
“元謀人遺址就是靠村民們的責任心才保護下來的。”杞志聰說,縣文化部門正在為義務文保員爭取每人每年800元的補助經費,現在還沒有結果。
張家華認為,元謀縣在遺址處設立了保護標志,每年派人到村民中宣傳相關法律,劃定了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及四至界限,多年來沒有發生盜采情況。對于2012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僅1.62億元的元謀來說,能做到這些已經不錯了。
更棘手的是,文物保護與村民渴望開發之間的矛盾正在加劇。元謀縣文物管理所負責人車德才說,遺址所在地過去是耕地,劃定保護范圍后就禁止深耕、蓋房、取土了,村民意見很大。
由于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元謀盛產反季節蔬菜。劉光付說,元謀的耕地是“金土地”,一畝地年收入兩三萬元很平常,若是種葡萄,畝產值能有十來萬元。如今,大那烏村民小組300多村民人均只有一畝耕地,而元謀人遺址在大那烏村民小組境內占地680多畝,相當于人均減少兩畝耕地。
“有的村民說,天天拿遺址當寶貝,地也荒了,又沒有補償,不如拿來種紅薯。”劉光付說,本來要求家家簽訂文物保護責任書,現在有10多戶沒簽。所以有的村民把遺址當成放牧的通道,村里也不好多管。
停滯的科考
研究者說:元謀人遺址面積大,如果項目資金太少,搞下來也不見得有多少成效
縣城的元謀人博物館建筑面積超過5300平方米,布置有7個展廳,展出各類文物2000多件,其中卻沒有一件元謀人化石標本。
據介紹,1965年5月1日,研究人員在元謀發現兩枚猿人牙齒化石,后被帶回北京鑒定認為:兩枚牙齒化石距今170萬±10萬年,屬同一成年男性個體的左、右上中門齒;確定成年男性個體為猿人,并定名為直立人元謀新亞種,由此將我國人類歷史在藍田人、北京人的基礎上推前了100多萬年,成為我國人類歷史的開篇。
“元謀人名氣很大,可發現的化石卻很少。”張家華告訴記者,1984年,在牙齒化石出土地點南250米處發掘出一段人類脛骨化石,研究者認為屬于元謀猿人。除此之外,迄今再無元謀人化石出土。
楚雄州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副主任付麗婭說,對元謀人遺址的野外發掘一共進行過4次,分別在1973年、1984年、1995年、2000年,其中后兩次僅僅是清理。這也就意味著,針對元謀人遺址的正式發掘在1984年以后已經停滯近30年。
其實,元謀盆地內其他文物點的科考發掘工作近年來一直在進行,已先后發現距今600萬年的元謀古猿、1.6億年前的姜驛恐龍、約20萬至2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4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那么,為何偏偏元謀人遺址受到冷落?
“元謀人遺址屬曠野遺址,面積較大,如果項目資金太少,搞下來也不見得有多少成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良說,對于遺址發掘,國家控制得比較嚴,一般需要由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請,還要有領隊資格的單位和專家具體牽頭。楚雄州不具備這樣的資質,省里近些年也有過零星申報,但很難申請到發掘經費。
張家華算了一筆賬:楚雄州級財政每年預算20萬元,用于全州文物的征集、考古發掘工作,而元謀人遺址的發掘,3個月搞下來就要約100萬元,絕非州、縣兩級財政所能負擔。
2010年8月,楚雄州博物館曾向州政府遞交《關于重啟楚雄州人類起源研究重大項目的請示》,請求州政府給予項目啟動經費20萬元,此后每年撥給項目經費20萬元,但始終沒有回音。
艱難的希望
管理者說:一項針對元謀人遺址保護的中長期規劃正在編制中
“這幾年,提元謀人提得少了。”張家華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外學術界對于元謀人還存有疑問:兩枚牙齒化石是在地表被發現的,而沒有在土層里,說服不了人;沒有發現頭骨,腦容量等重要特征難以判定;找到了炭屑和用火的痕跡,但有沒有可能是雷電引發的火災?發現了舊石器,伴生出土的動物骨骼也有被加工的痕跡,但是不是元謀人所為?研究人員太渴望在元謀找到更多更新的證據。
“與國外對于古人類長期的連續性的研究相比,我們對元謀人的研究已經滯后了。”付麗婭也感嘆,“發掘下去,可能什么都沒有;不發掘,就一定什么都沒有。”
2012年,云南省提出率先建設十大歷史文化旅游高端知名景區,希望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推動歷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元謀古人類”位列其中。然而,云南省文化廳文物處相關負責人說,元謀人雖然歷史價值高,但由于出土文物少,觀賞性不強,交通也不方便,目前還沒有找到愿意投資的合作單位。
但是,也有好消息:已經有北京的科研單位表示愿意與楚雄州共同對元謀人遺址進行再次發掘。張家華希望,州里能夠配套一部分資金,不然“州里沒有話語權。”
而一項針對元謀人遺址保護的中長期規劃也正在編制中。車德才說,遺址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道路修整、看護管理用房建設、環境整治等。
村民們也在翹首期盼。劉光付告訴記者,村里已經弄好一個能蓄3萬立方米水的小壩塘,等能阻止外人隨意進出的生物圍欄建起,草木灌溉就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