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大地風景國際咨詢集團執行總裁楊小蘭就“沿海城市發展的突圍之路”一題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楊總從我國沿海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對于現今沿海城市,特別是渤海旅游帶存在的發展問題,政府市場該如何突破、造成很多沿海城市的旅游業最后均衍生成房地產開發的主要原因三大方面對沿海城市發展突圍之路發表觀點。報道信息獲得行業內人士一致認可。

楊小蘭:沿海城市發展的突圍之路
詳細報道內容如下:201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這一年我國濱海旅游業增加值為6972億元,達到歷年最高,以33.9%的占比位居海洋產業之首。然而,在發展地域上,從渤海到南海,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卻存在著較大差異,部分城市的沿海旅游業甚至演變成了單純的房地產開發,為城市發展帶來了隱患。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局面?其突圍之路是什么?對此,中國房地產報邀請大地風景國際咨詢集團執行總裁楊小蘭與我們一起討論。
中國房地產報:目前,我國沿海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如何?存在什么問題? 楊小蘭:目前,國內海洋旅游帶主要分為渤海旅游帶、長三角旅游帶、珠三角旅游帶、海西經濟區旅游帶以及海南島國際旅游區。現在每一個旅游帶都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
舉例來說,海南受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及國際旅游島的定位影響,其發展已處于相對成熟階段;長三角和珠三角旅游帶,尤其是珠三角,因氣候條件較好及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等原因,目前處于發展上升期。渤海旅游帶的發展相對滯后,滯后的原因一是氣候條件的制約,二是資金投入的限制,三是經濟總量的影響。但我相信隨著經濟水平的進一步發展,渤海旅游經濟帶會有一個大的突破和發展。
中國房地產報:對于現在的沿海城市,特別是渤海旅游帶存在的發展問題,政府和市場應該如何突破? 楊小蘭:沿海城市旅游在十多年前的發展是比較無序的,雖然近些年大家對海洋旅游比較重視,但也僅停留在比較初級的認識階段。這一狀況發生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我們國家在海洋旅游文化上的認識不足,做得不夠。盡管我前面說海南旅游業發展得較好,但其在文化的挖掘與打造方面仍有欠缺。這也是我國沿海旅游城市目前存在的通病。
另外,發展沿海城市旅游還應在海洋設施和海洋活動方面有所突破。我認為,未來中國的海洋旅游,應該根據發展階段不同、所依托的市場需求不同、消費特征不同,有針對性地去發展適合自己風格和特色的旅游活動和項目。
提到突破發展,政府應是重要推手。具體而言,政府要先找專業機構或者專家,給海洋資源做一個比較科學的發展規劃,之后按照這個規劃去指導開發商或者旅游產業相關企業科學的進行規劃和發展。簡單地說就是把城市規劃和旅游規劃結合起來。
中國房地產報:據觀察,很多沿海城市的旅游業最后均衍生成了房地產開發,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會給城市發展帶來怎樣的隱患?應該如何解決? 楊小蘭:這個實際上有點中國特色,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導致很多地方更加追求“短平快”的成果。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目前受困于土地財政,一些地方會急功近利地想把土地出讓出去;從開發企業的角度來看,房地產是能夠獲得巨大經濟收益的產業,與之相比其他的旅游項目回收周期都很長,為了平衡資金,很多旅游項目不得不靠開發房地產來維持資金平穩。
但這種做法的隱患很大,很多地方被開發成房地產之后,很少有人去住。這就不可能在那個地方形成消費產業,更不可能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所以就會導致地方經濟呈現空心化,產業薄弱無力。越是沒有產業支撐,越是沒有稅收和地方財政,最終只能靠土地出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如果科學地規劃和發展當地的海洋旅游產業,一旦這個產業做起來,對地方經濟拉動會越來越大。因此沿海城市發展旅游肯定不能只靠房地產,還是要發展旅游業。且旅游業的產業鏈較長,如果相關產業都能做起來,對地方經濟會有非常強的拉動。
(責任編輯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