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傳為調控游客流量,鼓浪嶼擬推出類似“菜單式”門票,沒有選擇景區聯票的游客,需購買“1張船票加1個或2個以上景點門票”。對此,廈門鼓浪嶼管委會5日回應說,鼓浪嶼沒有限客的執行方案。(7月7日《佛山日報》)
盡管鼓浪嶼官方稱“尚無限客方案”,但從鼓浪嶼“景區承受力嚴重透支”情況來看,限客已成定局。然而,種種跡象表明,所謂的限客方案,其實就是“門票拒客”,這也是景區慣用的一種手段,表面“限客”,實際逐利。
對鼓浪嶼進行過度商業開發,造成景區內“兩極分化”:一方面,因為鼓浪嶼變成了“燒烤島”,生存環境急劇惡化,鼓浪嶼的“島主”們開始逃離;另一方面,游客蜂擁而至,創造了單日接待游客超過12萬人次的歷史紀錄。
然而,因急功近利、過度開發致景區“受傷”,鼓浪嶼并非個案,可以說是國內景區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比如,每到重大節假日,特別是十一黃金周,全國著名景區均在“超載”運營。問題是,即便是人們都在喊國內景區“看不起”,卻依然阻止不了他們節假日扎堆景區的步履。特別是景區管理者,受門票經濟驅使,明知道嚴重“超載”,依然來者不拒。
因此,“門票拒客”不如“預警限客”。不可否認,景區限客,每天會有許多游客因拒絕進入而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然而與景區可持續發展和游客生命安全相比,這暫時的不公又算得了什么?眾所周知,汽車超載是馬路“第一殺手”,可想而知,一旦景區“超載”,其后果會比汽車超載更嚴重、更可怕。如此看來,景區“限客”,是有科學依據的,也是一道安全底線。
景區“限客”,不能寄望于景區管理者的自覺。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盡早制訂景區“限客”預警制度,根據各景區的特點和承載能力,給每個景區設置一個容納游客的上限,一旦有景區突破這個上限,出現違規“超載”現象,立即發出預警,并向其發出“限客令”,對于預警之后仍頂風“超載”的景區,實行重罰或強制限客。同時,發揮價格調節作用,通過節日漲價、平時降價等方式,去限制和分流游客量。特別是,一些相對較冷的景區,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營運模式的創新,謀劃一些活動項目、游客參與性的項目以及積極的消費項目,去吸引和分流游客,扭轉有的景區“撐死”、有的景區卻“餓死”的不良局面。 (張西流)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