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看點:世界園林大師作品首次同臺亮相園博
彼得拉茨花園,靜臥“山谷”,隱秘性、神秘性、新奇性、樂趣性,在這里都可以得到體現(xiàn)。在這里,有人看到的是石板排列,有人看到的是化石出土,有人看到的是中國風格與西方風格在交融……本報記者吳鏑攝
北京園博會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欣賞園林勝景的機會,也為園林設(shè)計師們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本屆園博會邀請了3位世界頂級園林大師參展,并在世界范圍內(nèi)征集優(yōu)秀作品,最終,有6位設(shè)計師入選“設(shè)計師廣場”展區(qū)。將世界級園林設(shè)計師的作品同臺展示,是歷屆園博會所沒有的。
本屆園博會的大師邀展和設(shè)計師廣場方案征集評選工作,由中國園林風景網(wǎng)負責。據(jù)介紹,三位世界頂級園林大師分別是德國的彼得拉茨、美國的彼得沃克和日本的三谷徹。他們分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在北京園博園中建設(shè)的展園。
彼得·拉茨花園,又名“霧中葉脊”。遠看像山谷中一具恐龍骨骼化石。“脊柱”部分是一條進入花園的小路,“肋骨”部分是左右各一排石板,從低到高又回到低,每一塊石板的外緣都是曲線的,組成了恐龍的身形。這條“恐龍”就“行走”在一片碎石鋪成的山谷中。山谷的外沿種著歐洲赤松、中國紅松、元寶楓和蒙古櫟葉等。游客沿著“脊柱”進入花園中,會有水霧噴出,格外清涼。
據(jù)介紹,在彼得·拉茨看來,在一個園藝博覽會上,游客不是花園的主人,他們想欣賞一切,但又不能在一個地方停留時間太久。游客希望看到新穎、超乎想象的設(shè)計,但游客能真正記住并理解的信息很少。因此,彼得·拉茨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既可以內(nèi)觀又可以站在山坡上外觀,同時具有充分的游客接待能力的花園。
彼得·沃克花園的主景觀,由兩排平行的鏡墻和中間一排法國梧桐樹組成。墻外,是一圈又一圈環(huán)形輻射的綠籬和碎石小路。站在鏡墻中間,可以從鏡子里看到無數(shù)個反射出來的自己。據(jù)介紹,這個實驗性的小花園,是對農(nóng)業(yè)這種人造景觀的一次探索,它從一個很小的中心出發(fā),通過輻射狀圖案和光學幾何原理,將花園無限擴展。
三谷徹花園的靈感,來自廚房里晾盤子的架子。整個展園是一處凹陷下去的方形花園,兩側(cè)是青石砌成的矮墻。走進花園中間最低處的步道上,兩側(cè)是兩個向上傾斜的山坡,仿佛是伸向天空的手臂。山坡上種滿了矮樹叢,山坡上空則拉滿了平行線,是不銹鋼材質(zhì),隨著山坡的角度傾斜著,像盤架上一個個隔擋,又像船帆。沿著狹窄通道里的臺階走上瞭望臺俯瞰展園,有水面波動的感覺。
本屆園博會里還有設(shè)計師廣場。入選的6位設(shè)計師和他們的作品分別是:伊娃·卡斯特羅的《凹陷花園》、張新宇的《印象四合院》、戴安娜·巴爾莫里的《聲波》、朱育帆的《流水印》、Christopher L.Counts的《小徑花園》和章俊華的《明園》。
對于北京游客來說,最能產(chǎn)生親切感的莫過于《印象四合院》:院墻是灰色磚墻,走進去,迎面一塊草地,草地上一棵自由生長的樹,樹根下露出一片灰瓦屋頂。沒錯,這些瓦就貼著地面,卻能給人一種屋頂?shù)母杏X。
《流水印》也是中國游客一望便能理解的設(shè)計,它的靈感來自“曲水流觴”的故事。不過它不再是凹進地表的溪流,而是相反,用現(xiàn)代材料制作的凸出于地表之上的抽象溪流。
大師園和設(shè)計師廣場都緊鄰河堤路,這9個展園中的任何一個都是那么特別,有的甚至令人費解。也許只有了解了設(shè)計師本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再親身踏入其中,才能體會到理解的樂趣吧。(記者 于麗爽)
(責任編輯 :孟躍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