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海西(國際)箏樂文化產業基地
項目類型:文化產業
合作方式:獨資或合資
投資概算:總投資3億元
項目地址:山西秀嶼區
項目概況: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一種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民族樂器, 作為古箏以它古樸典雅的造型、悅耳的音色、優美的旋律、迷人的藝術感染力,以及好彈易學、價格適中等特點,越來越被國人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所喜愛,習箏人數已達幾百萬之眾,古箏已經成為國人學習最多的民族樂器之一。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古箏以其獨特的音樂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逐漸受到外國人的喜愛。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中國古箏學校,數以萬計的外國人彈起了古箏。中國古箏甚至還走進了泰國王室,泰國公主不僅學會了古箏,還在世界各地開辦古箏演奏會。
面對這種現實和潛在的巨大需求,目前國內的古箏藝術教育現狀遠遠不能滿足。從整體環境上看,中央及許多省份都建立了音樂學院及中等藝術學校,幾十年來為其它藝術專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目前這些專業人才已經飽和,市場上供大于求,大量的畢業生擇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困難,用一句業內人士的話來講,“未來幾年從事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數可能會超過受教育的人數”。
然而古箏教育市場的狀況恰恰與此相反,呈現出蓬勃發展甚至持續火爆的態勢。對此,有關人士分析,古箏雖然是中國古老的樂器,解放前只是在民間一些藝人中演奏,范圍很窄,建國前夕瀕臨失傳,建國后國家開始重視,但是發展的速度依然很慢,一些音樂學院一年只能招收一兩名學生,幾十年算下來也不到100人。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幾年西洋管弦樂、鋼琴、聲樂等專業飽和,而古箏卻因其本身好聽、簡單易學、有韻味、能獨立操作,適用于各類場所和家庭欣賞等獨特的優勢,深受國內外廣大人士的歡迎,尤其是在聲樂、鋼琴、小提琴、流行音樂獨霸市場后,反倒獲得了一個極大的發展空間,學習古箏的人幾十倍、幾百倍增長。
而正規音樂院校的古箏專業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需求,每年報考和錄取的比例基本是120:1,嚴重失衡。業余教育基本以“家庭作坊式”的一對一的教學方式,也不能滿足大量學箏人的需求,而且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各種箏法魚龍混雜。建設箏樂學院、箏樂博物館、箏樂演藝廳、箏樂生產研發、加工制造基地,并與中國箏樂協會、音樂協會共同打造國際箏樂交流論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