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畫到底好在哪兒?我說不上來!痹谥袊佬g館,常聽見觀眾如此抱怨。據了解,“看不懂”成為大部分觀眾拒絕走進博物館的理由。文物部門統計,本市百余家博物館中大約有三分之一仍沒有正規講解。
“看名畫不如玩手機”
上周六13時,記者在中國美術館的正門服務臺旁看到,桌面上擺了一沓紅色的“中國美術館5月展訊”。一位領著孩子的觀眾走過來詢問能不能請個講解。工作人員搖了搖頭:“沒人工講解,也沒導覽器,只能自己看!彼寡,“美術館只有一些特展才會有講解,配講解器。這種展覽大都是收費的。”
然而,普通觀眾在美術館里“自助游”,卡殼兒的地方卻不少。在《扶犁回望》的展廳里,300余幅畫作旁的說明牌上,一般只是簡單標注作者、創作年代、畫的尺寸,多不超過20個字。在另一個展廳里,一幅抽象畫旁的說明牌上寫著:“玄之又玄 油畫 140×140cm 2010!
“看不懂,我要玩手機!”王寧今年上小學五年級,他跟父親第一次走進美術館。一個展廳沒逛完,孩子就嚷嚷著沒意思。孩子的父親坦言:“我也不是學美術的,但是這些畫到底好在哪兒?我說不上來,也不敢給他亂講!
小觀眾看不懂,成年人也經常對著藝術品發呆。在“移位:動為行”展廳里,一排老式電視機,熒屏由近及遠逐漸清晰,最近一臺的畫面是一些流動的白色線條和圓點,最遠處一臺的畫面是一幅動態街景。來自山西的侯女士跟朋友端詳了大約10分鐘,最后理解這是在展示老款電視。一位現場工作人員坦言:“經常有觀眾問展品的含義,我們也說不清楚,大部分人只能看熱鬧!
其實,沒有講解的不光是中國美術館一家。在2013年版博物館通票中,記者發現北京畫院美術館、老甲藝術館和何陽吳茜現代繪畫館等美術類博物館,均標注著“無講解”。
20名觀眾只有2名“回頭客”
記者隨機采訪的20位觀眾中,除了兩位美術院校的學生外,其余均是首次來參觀,他們表示一兩年內不會再進入美術館參觀。市民彭先生說:“即使換了新展覽,一樣看不懂。干脆去一些有講解的博物館!
看不懂,成為觀眾拒絕成為“回頭客”的原因之一。其實,在中國美術館也曾有一些展覽游人如織,比如敦煌展一度有上千人在博物館門口排隊購票,每次講解員周圍都會涌動著大量游客。
在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公布的《博物館管理辦法》第四章第二十六條中提到,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應當遵循的原則中有一條是“為公眾提供文字說明和講解服務”。
然而,光展不講的博物館不在少數。去年,北京市文物局曾經舉辦講解員大賽,報名參賽的博物館不足50家,僅占本市博物館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據不完全統計,大約三分之一的博物館都和中國美術館一樣,壓根沒有配備專業講解。
博物館的講解應是“標配”
在中國美術館的官網上轉載了一篇報道,開篇第一句就是“在中國,‘美盲’更比‘文盲’多,很多高學歷的人一輩子都很少去美術館。從這個角度講,中國人的藝術素養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民眾還相差很遠”。一位博物館界業內人士直言:“這種素質的提高,單純依靠觀眾自學領悟,恐怕很難。”
市文物局博物館處透露,本市曾經出臺博物館服務規范,對講解有專門的要求。但是由于博物館隸屬比較復雜等原因,市文物局也只能逐步推進講解工作。目前,18家局屬博物館都已經有規范的講解!拔覀兿认M黟^都有講解,下一步才是求質量”。
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王國彬認為,美術作品吸引人更多依靠視覺沖擊力,而非語言。甚至一些藝術家認為“普通觀眾都看懂了,就不是藝術了”。但公立的大型博物館與私人博物館相比,教育和展示功能應當更強,其美術類展覽應增加講解或舉辦普及講座。 記者 劉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