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墻面美化后的臺南老屋。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改裝后的臺南老屋一角。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在臺南市,老屋儼然成為這座古城的一枚標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老宅子,散落尋常巷陌間。然而,老屋的意義僅僅在于強調這片土地的古老嗎?將近20年前,有心人開始改造這些老屋,賦予它們新功能的同時,也讓新的想法生發其中。今天,不斷有老屋加入“新生”行列,成為更多新的文化與夢想的孕育之地……
藝廊
推開B.B.Art的桃紅色大門之前,人們很難把這座80多年前的老屋和藝廊聯系起來。
屋宇位于臺南市民權路,原本是間百貨公司,現任屋主買下后,托付給臺南知名的畫廊總監杜昭賢。此前她正在另一座老屋經營IN Art畫廊,再接下一座?她猶豫了。然而,“我喜歡老屋,就這么簡單”,猶豫的日子里,杜昭賢甚至夢到這座老宅。這成為她最終接受委托的理由之一。
于是,前任房主涂在樓梯上的油漆被洗掉了,突出墻面的舊時代紅磚刻意不被蓋上……老屋夾新夾舊,空闊高挑,為鑒賞現代藝術作品留下充足的自我感染空間。
二樓一面老跡橫陳的墻面上,是陳萬仁用幾塊液晶屏做成的多媒體作品“無意識航行”,靜態的老屋里,上演著流動的多媒體作品,斑駁墻面反襯液晶屏幕的鮮亮,在杜昭賢看來,這就是現代藝術與老房子的聯結。
“當代藝術可以與老房子對話,新舊對比讓人們品出現代藝術的味道。看現代藝術為什么一定要到城市去?”這是她接下這座老屋的另一個理由。
(責任編輯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