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江南的“浙”里,有一座以“嘉”為“興”的歷史文化名城,江河湖海匯流于水網平原。
河湖深流,江騰海沸,潮奔浪涌,水文化滋養出一大批通古貫今、融通中外的名士大家,造就風華絕代的人文璀璨。
今天,我們一起沿著這條水脈與文脈的“江河湖?!?,探尋“兩個文化”源遠流長之地是何以文化興嘉的——
解碼嘉興千年名人群像基因
浙江一萬年歷史長卷,嘉興書寫了七千年。
先民馬家浜人就在一片湖澤平原上刀耕火種,開啟了江南地區人類歷史的序幕。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嘉興“六田一水三分地”,是浙北平原的“江南糧倉”“魚米之鄉”,河網密度為全國之冠。
浙江以境內八大水系之首的錢塘江(之江)為名。嘉興東臨大海,南倚錢塘,北負太湖,西接天目之水,京杭大運河縱貫全境。
“江河湖海”四水匯流,奔涌不息的水脈,在吳根越角的嘉禾大地上流淌了千年,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內陸與海洋文明于此碰撞,淬煉出一條以“通”與“融”為經緯的文脈,綿延不絕。
古有干寶、顧況、陸贄、吳鎮、項元汴、袁了凡、朱彝尊等,近有張元濟、王國維、李叔同、茅盾、徐志摩、豐子愷、巴金、張樂平、陳省身、譚其驤、朱生豪等,今有金庸、步鑫生、余華……
一大批影響中國的名士大家如潮涌,在“兩個文化”根與魂的激蕩下,攬江河湖海之形勝,融南北中外之文明,煉“坦蕩如水、胸懷如海、激情如潮”之品格,匯入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璀璨長河。
大河奔流,融匯南北之韻
一條大運河,穿過古城嘉興的千年時空。
它生生不息,形成以嘉興城為中心的運河骨干水系,以“八水抱城”的姿態,溝通轄內縣市、古鎮、村落,梳理著城市的發展脈絡;
舟楫千年,塑造運河古城的地域風貌,哺育城市往昔的繁華和榮光,也澆灌著嘉興文化的根脈。
2521年前,“五月,于越敗吳于槜李”,嘉興第一次以文字被記錄于《春秋》,吳戈越劍,點燃三次發生在嘉興境內的槜李大戰的烽火。
吳越爭霸中,“百尺瀆”從嘉興出發,開啟溝通太湖與錢塘江最早的聯絡水道,此時,嘉興有了開挖運河的歷史。
吳根越角的嘉興,融合“婉約吳”和“剛烈越”,數千年來,內“劍”外“簫”,雕琢著嘉興人的性格。
如大多數嘉興人一般,譯莎巨匠朱生豪有著溫文爾雅的外表,卻又有一顆至情至性、堅韌內斂的心。
他以“為民族爭氣”的樸素愛國精神,以32年的短暫生命,譯出莎劇31部半。
戰火中,他屢經“譯稿初毀”“譯稿再毀”,反復重譯,貧病交加,至死不渝。
他替中國翻譯界完成了一件艱巨的工程,曹禺稱其“功績奇絕”。
歷史的滾滾洪流,推動著文化的合流,水流淌過的地方,人們逐水而生,文明便生了根。
秦皇的戰車驅使著蠻荒之地的嘉興,首次進入全國地圖,南遷的中原人來到越地,中原禮樂文化融入吳越的水;
隋開大運河,貫通南北,嘉興以舟為馬,跨長江,通淮河,連黃河,直入中原,真正打入全國市場,成為南來北往的重要節點。
特別是兩次衣冠南渡、世族名門大批南遷,南北交融成為嘉興文化燎原的東風。
晉代“四方賢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眾”,“顧、陸、朱、張”等名門大族在嘉興生根發芽;
宋代“衣冠人物遍東南”,名門世家在嘉興開枝散葉,至明清孕育璀璨的文化名人,嘉興文化開始走到全國前列。
中國古代民間收藏第一人項元汴,生活在明中后期的嘉興,他以天籟閣藏盡半部中國書畫史而著稱。
項氏是扈蹕南渡的世家,詩書傳家,是“五世進士”“三世五進士”的科舉世家,被晚明藝壇領袖董其昌稱為“七葉貴盛”。
“我本江南人,能說江南美”,國學大師王國維出身鹽官世代書香的安化王氏,本是瑯琊王氏后人。
先祖在“靖康之難”后,隨皇室南遷,落地鹽官,從此成為江南人。
大運河乘風踏浪,一座座特色市鎮應“運”而生。
桑禾遍野,衣食海內,機杼之聲不絕,成就了嘉興“繁華競逐”的市鎮經濟,也成為文化綻放的豐饒溫床。
在古鎮烏鎮,少年茅盾的瑯瑯書聲打破晨光。這位中國現代文學泰斗自幼深受崇尚西學的父親影響,父親逝后,飽讀詩書的母親接過教育重任。
他既學“四書五經”,也涉獵西學新讀物?!奥L的歲月和迢迢千里的遠隔,從未遮斷我的鄉思”,茅盾驕傲地介紹自己“可愛的故鄉”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處的水陸要沖,那里“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
1934年,茅盾翻新老屋,改建茅盾書齋,不承想,影響了一個常來看書的少年,這就是寫出《從前慢》的木心。
“從前慢”的生活,也磨礪著小鎮青年豐子愷的文化氣質。
“你盡管淺斟細酌,遲遲回船歇息”。他“走了五省,經過大小百數十個碼頭,才知道我的故鄉石門灣,真是一個好地方……”生于石門古鎮的豐子愷,少年失怙,是母親教他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
“夜來明月照高樓,樓下的水門汀映成一片湖光。各處房櫳里有人挑燈夜讀,伴著秋蟲的合奏”——那抹清幽的書香,伴著他成長。
“這條運河南達杭州,北通嘉興、上海、蘇州、南京,直至河北”,他搭著船,順著四通八達的水道離開家鄉,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湖水靜流,厚澤崇文之邦
“七里一縱浦,十里一橫塘”,與水共生的嘉興歷經多次屯田。
每次屯田都是嘉興人順應天時,對水脈的梳理與雕琢,是人與水的千年棋局。
南湖、汾湖、東湖……嘉興幾乎各縣市都有湖,一座座湖泊如城市的眉目,鑲嵌于運河水網。
河湖之水灌溉農田,養育一方,成就燈火萬家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也澆灌著嘉興的農耕文明,塑造著嘉興人的心魂。
“耕讀傳家”傳襲于名門世家的家風,鐫刻在嘉興人的骨血里。
“古人耕必曰力耕,學必曰力學?!彪[居家鄉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農學家張履祥將“耕讀相兼”的言論寫在《訓子語》中;
被陳寅恪稱為“近世通儒”的沈曾植和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都出自耕讀為務、書香傳家的嘉興沈氏。
清代詩人查慎行、“現代詩歌第一人”穆旦和武俠文宗金庸都是查氏“明星”。
查氏是康熙親題的“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明代有進士28人,清代有進士16人,以康熙“一朝十進士,兄弟三翰林”彪炳中國科舉史冊,這離不開他們“耕讀為務”“讀書為本”的門楣家風。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蜿蜒綿長的嘉興文脈,如水潺潺。
一座座藏書樓臨水照影,如同文明的燈塔,彰顯著嘉興人崇文厚德的性格。
王店曝書亭竹影搖曳,回蕩著清代詩人朱彝尊的吟詠;
“世業耕讀”的海鹽張氏,涉園藏書傳承三百年,綿延十一世。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在數代書香的浸潤下,嘉興從科舉之榮走到文化之興。
《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的全國名人1800人,嘉興就占了80余人。
清代浙江共出進士2800多人,嘉興就有695人。
近現代史上,沈曾植、張元濟、蔣百里、王國維等文化大師多出自藏書世家。
嘉興藏書家獨具開放的藏書態度,不僅孕育了張元濟、蔣復璁這樣的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開拓者,也讓嘉興成為全國圖書館發祥地之一。
嘉興人對文化有著執著的虔誠,他們一次次收購散失在坊間的善本古籍,哪怕是抗戰時期,張元濟等人也在戰火中搶救典籍,如蔣復璁所言,“或者與家庭傳統有關”。
“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的古諺,道盡嘉興人崇文重教之風,這份虔誠,不僅使嘉興成為科舉的膏腴之地,也成為近代教育的厚土。
百年名校秀州中學走出譯莎巨匠朱生豪,更走出“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兩彈元勛程開甲等十余位享譽現代科技的院士。
陳省身9歲時跳級考入秀州中學?;貞浱壘売桑跏球湴粒白鲞^《筆算數學》的習題的人,應付數學考試,自覺裕如”。
這就是世界級數學家最初的數學啟蒙,來自父親陳寶楨。
這位晚清秀才,如當時嘉興許多知識分子一樣,重視教育,開明地為孩子進行西學啟蒙。
陳省身血脈里保存著一脈相承的崇文重教因子,一生參與創建了三個數學研究所,蜚聲世界時,回到祖國任教研究,親自擔任嘉興學院名譽院長。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中國名校校史上留下嘉興校長的身影。
“清華之父”曹云祥,改辦清華學校為大學,一手推動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設立,其父曹子實創辦的博習書院是東吳大學的前身;
勞乃宣在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都擔任過校長;
褚輔成從小學到大學,一生創辦十余所學校,希望以教育開啟民智。
嘉興人重視教育,也重視教科書。
民國教育史第一套以及影響力最大的教科書,分別由嘉興人陸費逵、張元濟策劃編寫。
南湖是嘉興人賴以灌溉的水利工程,也是文人們心中的田園,潤澤著悠遠的文脈。
“日日湖水上,好登湖上樓”,大唐長壽詩人丘為,給摯友王維驕傲地念叨愜意的南湖閑居生活,與王維長安送別時的想象不謀而合,“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祖籍嘉興的巴金,也不忘那湖水,他在自己的文中注釋,說“我是嘉興人”,江南的柳樹,投影于波中。每次回四川老家過年,除夕的年夜飯上總有一道叫“煙雨樓”的菜,不允許下箸,要留到初五才能回鍋再吃,以此懷想嘉興,不忘根。
“最妙的是搖櫓的聲音,櫓一搖,水便起了一種聲音,這是很有節奏,不急不徐,不高不低,并且很幽雅的。這種聲音至今還留在我耳邊……”
“愿化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巴金的溫暖與柔情帶著嘉興人勤善和美的內斂底色,如湖水般平和而坦蕩。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寫出“中國第一善書”《了凡四訓》,勸人積善改過;
豐子愷先生畫盡人間情味,渡人向美向善,懷著水鄉人的寧靜仁厚與對萬物和諧的深沉向往,和恩師李叔同合作《護生畫集》,對生命充滿悲憫。
運河水悠悠千載,南湖波平如鏡,卻于無聲處聽驚雷。
104年前,一個大黨從南湖紅船起航,杰出的南湖女兒王會悟,是見證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紅船衛士,為中共一大的成功舉行作出了重要貢獻。
她見證了“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看見他們承載四萬萬同胞的深切企盼,把1921年盛夏的悶熱,演繹成氣壯山河的驚雷巨瀾。
這從煙雨中起航的紅船,承載起開天辟地的偉業,在嘉興這塊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開啟了歷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遠流長的新篇章。
“兩個文化”深吮運河與湖澤的養分,如水利萬物,吐納古今,交融四方,百川于激蕩間多元共生,生生不息,澆鑄著嘉興文化的根與魂。
江海匯流,激蕩新潮之鳴
“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自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大潮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鋒,于金鼓齊鳴中一往無前?!?/p>
金庸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將海寧錢塘江大潮的磅礴氣勢寫得淋漓盡致。
1916年農歷八月十八,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等到海寧鹽官觀潮,嘆為奇觀,后親筆寫下“猛進如潮”四個字。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p>
1957年農歷八月十八,毛澤東來到鹽官觀潮,揮毫潑墨抒豪情。
潮來如萬馬奔騰,排山倒海。正是這樣的錢塘怒潮,淬煉出嘉興人勇立潮頭的激情和擔當。
嘉興歷史上從來不缺勇立潮頭、猛進如潮的弄潮者身影。
嘉興治水名家輩出,盡顯人與水斗爭、與水共生的勇氣和智慧——
五代吳越王錢镠在鹽官以“石囤木樁法”筑“錢氏捍海塘”,直到清代魚鱗石塘才馴服肆虐的潮患;
清代陳潢發明“測水法”,科學治水,成就治黃“五大功”;
“中國連拱壩之父”汪胡楨面對佛子嶺水庫連拱壩工程的技術封鎖,帶領工人完成4000多項革新;
錢正英自學成才,終成一代“治水女帥”。
嘉興自古良港林立。
市志載,三國時,孫權曾在吳淞江口造艨艟巨船青龍艦航海。
兩宋時,中國開啟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在地方和港口設立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類似于現在的海關。
當時,全國設市舶司及市舶務的有11個地方,其中華亭、青龍、上海和澉浦四處都在嘉興轄內。
澉浦楊氏三代在宋元時期打造海上貿易傳奇,最遠到過波斯灣。
他們的第一次越洋遠航,比鄭和下西洋整整早了100多年。
“元四家”之一的吳鎮,出身嘉興最早的航海家族之一義門吳氏。
他的父親吳禾隨父航海,號稱“大船吳”。
乍浦港作為“浙北門戶”,宋元時期已是海上絲路重要節點。
232年前,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乍浦港商船將《紅樓夢》帶入日本長崎,開啟紅學海外傳播史。
嘉興水路四通八達,近代又較早修通了鐵路,與上海等大城市往來便利。
錢塘江在嘉興東面的杭州灣匯入東海,江與海的碰撞,激蕩出嘉興人的開放胸襟。
清末,大批嘉興畫家奔赴上海,成為海派藝術中堅。
以嘉興蒲華等為代表的海上畫派,海納百川、熔鑄中西。
近代東學西漸的浪潮中,許多嘉興名人如李善蘭、王國維、茅盾、豐子愷、徐志摩、張樂平等,得風氣之先,主動融入,走出嘉興,有的還走向海外。
國學大師王國維是最早吸收西方文化并能運用西方哲學、文藝思想、研究方法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少數有成就的學者之一。
中國現代出版第一人張元濟,引進西學典籍如潮水涌入,主持的商務印書館是亞洲領先的出版機構。
李叔同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油畫的先驅之一,他也是中國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藝術家。
近代,席卷全國的革命風潮,嘉興人也走在前列。
清末的維新變法中,出現了沈曾植、張元濟、沈鈞儒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人物。
蔣百里、龔寶銓、褚輔成等嘉興人,在辛亥革命光復浙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沈雁冰、沈澤民等一批進步知識青年積極奔走,傳播科學與民主思想,走在了新文化運動的前列,也是中共早期黨員。
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之一沈鈞儒、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褚輔成、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陳巳生,都是嘉興人,嘉興成為愛國民主人士的搖籃。
在中國現當代的社會、科學發展史上,也有很多嘉興人的卓越貢獻。
中國近代科學先驅李善蘭,與傳教士合譯科學著作,被譽為中國科技翻譯第一人,命名的許多漢譯數學名詞沿用至今,他創立的李善蘭恒等式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以中國人的名字命名的數學公式。
“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一生為數學鞠躬盡瘁;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功臣屠善澄,是中國人造衛星工程開拓者之一……
嘉興籍院士48位,密度在全國地市級城市中名列前茅。
嘉興文脈如江海浩蕩,代有才人弄潮浪涌,家國入懷。
文學巨匠茅盾用文學革命書寫了現代中國,生命最后的階段捐出25萬元稿費設立茅盾文學獎,激勵后人賡續當代文學。
新月詩魂徐志摩,在大家熟知的浪漫和詩情背后,還是一個執著于尋夢的愛國青年,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蔽鋫b泰斗金庸把中國人骨子里的俠義精神升格為家國情懷。
余華作品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
有一次兩個法國小男孩問余華是不是可以給他們寫兩個中國字。
“這是我第一次在國外簽名,當然我沒有寫自己的名字,我寫下了‘中國’。”
余華說,“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边@個家是嘉興的海鹽。
嘉興江海交響,持續激蕩著嘉興人的開放基因與創新潮涌,成為“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的嘉興注腳,也回應著紅船精神。
結語
千川江海闊,風好正揚帆。
從干寶的志怪到余華的《活著》,從李善蘭的科學翻譯到陳省身的“沃爾夫數學獎”,從陸贄的清廉賢德到茅盾“革命一家人”的家國大義……
當錢塘潮、運河槳、南湖雨、東海風際會于嘉禾大地,嘉興的“通江達?!睆奈淳窒抻诘乩恚巧A為一種精神氣象——
如運河水的包容,融匯四方交匯的文明;如南湖水的沉靜,滋養耕讀傳家的文化;
如錢塘潮的勇毅,激蕩弄潮爭先的精神。
如嘉興其名:嘉木成林,容天下英才;
興潮如歌,奏時代新聲。
以水為魂的嘉興人,終將在紅船精神與江海氣魄的交響中,匯入時代奔騰的大江大河,抵達更浩瀚的藍海。
記者:鄧鈺路 陳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