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景觀范圍廣泛,包括綠化、道路、建筑、園林公園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具有資金投入大、影響人群多、保存時間久等特點。
但目前,不少城市景觀缺乏整體規劃,只是單純復制城市傳統景觀或者盲目照抄其他城市。新建景觀在設計上大多相似,沒有根據不同地點的環境進行匹配性規劃,導致景觀本身和周圍環境沒有相互融入,部分街道景觀現代化、商業化氣息過濃,甚至產生了割裂感。一些城市行道樹池內徑較小,格柵顏色不協調、材料使用性能不佳……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景觀視覺上不和諧、城市空間利用率低、生態環境污染等負面影響。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合理打造城市景觀,既能美化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也能體現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強城市吸引力。
挖掘本土地域文化。應充分考慮地理環境、氣候、建筑材料及民俗風情等差異,將地方歷史、民俗、產業記憶轉化為景觀語言,增強城市景觀辨識度。推動新建景觀與傳統風貌相協調,包括規劃建筑的密度、高度和色調等,實現對“城市記憶”的傳承。同時,結合新技術創新城市景觀設計思路,拓展景觀多樣化展現形式。
遵循綠色發展原則。要保持山水脈絡和自然風貌,保護城市河湖水系、濕地等環境,積極種植適合當地氣候與自然環境的植物,發揮調節微氣候、涵養水土等價值,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和居住環境,打造兼具景觀和生態、休閑和文化等多功能的公共景觀。
尊重公眾意愿和需求。公眾參與性原則應體現于景觀規劃設計的各個環節,在規劃實施前主動調查和收集群眾的反饋意見,在規劃彈性空間內及時調整規劃內容,以適應動態變化的各種需求。在規劃城市景觀時,還要有長期和動態思維,綜合考慮周邊環境系統和整個城市系統的變化,避免景觀淪為短期觀賞工具。
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讓城市景觀的生態性和人文性底色更足,共同繪就城市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