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梨白風雅頌,天地一席春”為主題的天津市薊州區第十七屆梨園情旅游文化節暨第三屆梨木臺花朝節,在享有“北方神農架”美譽的梨木臺景區啟幕。活動現場打造了“雅趣之境”“雅藝之境”“雅居之境”三大主題區域,為游客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體驗。
這場延續了17屆的花樣活動,已從單純的賞花活動蛻變為融合農耕體驗、非遺展演、研學教育的綜合性文旅IP。
產業蛻變:從“賣梨”到“賣雅集”
站在梨木臺景區入口處,紅香酥梨種植核心區羅莊子鎮楊家峪村黨支部書記耿學文,仍記得首屆梨花節的場景:“當時就在下營鎮和羅莊子鎮里的土路邊支幾張桌子,不到一元一斤的梨還得吆喝半天。”如今,村里年輕人正在高級景區的“雅藝之境”非遺區教游客制作木漆器,一塊邊角料經過掐絲點藍,就能賣到百余元。
在紅香酥梨基地,3000畝梨樹被賦予了新使命。果樹認養區掛滿標簽,掃一掃就能看到專屬梨樹的檔案。“目前,認養客戶200多人,最遠的來自四川成都。”基地負責人張軍說。
產業蛻變成果集中呈現在近幾年舉辦梨花節的梨木臺國家地質公園內。作為保存著26至35億年前太古界巖石的AAAA級景區,其中為梨花節打造的“雅趣之境”里,以古風國潮表演和葉問雕刻為主,游客可以定制個性葉脈書簽,將春天的記憶永久封存。來自北京的游客徐楠女士頭戴海棠簪,身著漢服,對著葉問屋激光雕刻樹葉藝術裝置拍照留念,她興奮地說:“第一次穿漢服簪花,感覺自己穿越到了古代花朝節,還能定制葉脈書簽,太有意思了!”
移步“雅藝之境”峰林巖畫嶺,千層巖畫嶺的褶皺紋理間,漢服“十二花神”們手持梨枝翩翩起舞,將春天的記憶與歌舞一起惠存于游客心底。今年推出的梨園體驗項目,將采花制香、古法梨膏等傳統農事包裝成雅集活動,帶動了周邊農戶有效增收。
“今年的梨花節,薊州區精心策劃,充分展現了梨園文化的魅力,為都市游客提供了更豐富的沉浸式春游體驗,也必將進一步激發天津文旅消費活力,助力鄉村振興,產生更大文旅動能。”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級巡視員周建軍表示。
產業延伸:“一朵梨花”繪就四季畫卷
太平池太空艙民宿的玻璃茶室內,“90后”茶藝師正在布置“梨花茶宴”。窗外是負氧離子極高的原始次生林,桌上是融入梨花紋樣的茶點。“我們研發的‘梨雪’泡茶,用的就是古法梨花水泡制作。”她一邊說一邊介紹室外精心布置的梨花宴,輔以雅致插花與桌旗,已經成為游客絕佳的拍攝與體驗場景。
梨花節中的梨木臺景區處處彰顯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恰如薊州文旅發展的縮影。“梨花節只是起點。”薊州區文旅局黨委書記、局長宋偉龍展示著薊州區圍繞“文旅創新年”的目標:“以激情冰雪銀色薊州、山花爛漫多彩薊州、清涼一夏綠色薊州、楓韻流丹金色薊州為主題,薊州區策劃了40項四季文旅活動,真正做到月月有活動,季季都精彩”。
在本屆梨花節上,薊州文旅推介官趙志立也發布了“百萬學生研學在薊州”線路。從“世界遺產”黃崖關長城、千年古剎獨樂寺到“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郭家溝村、盤山烈士陵園,還有蘑菇產業園、藍莓基地等23個點位,共計11條線路。“百萬學生研學在薊州”線路,是薊州區文旅專班聯動區教育局圍繞歷史和地質文化研學、生態研學、紅色研學和農事研學四大主題,精心策劃了11條獨具魅力的研學旅游線路。
據了解,薊州區歷史悠久、山河靈秀,是聯合國評定的千年古縣,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一類革命老區。在15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山、水、林、田、湖、濕地和眾多的紅色旅游資源,是廣大中小學生開展素質教育、強健身心的天然大課堂。
17屆梨花節的帶動效應持續放大。在吉姆冒險世界梨花節分會場,歌舞文化活動已經升級到3.0的沉浸式版本;紅香酥梨基地里掃碼不僅能看生長數據,還能預約梨膏制作體驗……“梨花經濟”正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