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今天發布,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北京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深度融入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建成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突出展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規劃首次提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4個核心價值主題:北京獨特的地理格局與地質特征,是東亞地區早期人地關系的杰出見證;北京是中國古代城市營建的集大成者,是見證中華文明賡續的千年古都;北京是近現代中國政體轉制的偉大見證,是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首善之都;北京見證了歐亞大陸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與融合,是多元交流開放包容的大國之都。
怎么保護?規劃要求,加強保護名錄管理,明確重點保護內容,動態管理保護名錄;推進全面系統保護,加強遺存本體與自然人文環境的整體保護;統籌協調規劃管控,強化國土空間規劃與保護傳承要求的管理銜接,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等。
規劃提出了一系列傳承舉措,如構建以價值為核心的保護利用體系,加大建筑類文化遺產的開放力度,改善街區類文化遺產的人居環境,加強遺址類文化遺產的價值闡釋,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老字號等。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白杰介紹,自黨的十八大至今,北京市備案博物館增加近70家,年參觀人數增長4500萬;北京市文保工程總數1600余項,修繕資金總量達到80億元。目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面啟動。北京市成立了1000余人的基層組織大隊,全面復核第三次普查成果,調查梳理新發現文物線索,進一步擴充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北京市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陳偉說,接下來,北京市將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統籌推進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3條文化帶保護發展,構建連片成線的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提升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深入挖掘展示遺產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