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赤峰市喀喇沁旗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以全旗推進全域旅游戰略為契機,充分依托馬鞍山村地理區位、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等優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項目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相結合,深入實施“鄉村旅游+”模式,不斷推動鄉村旅游扶貧工作縱深發展,為貧困人口創業、就業和增收提供機遇和平臺。
依托旅游項目,促進扶貧就業
馬鞍山村為革命老區,旅游資源豐富,有“塞北小黃山”美稱的國家AAA級景區“馬鞍山森林公園”座落于村內,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0%。該村經濟基礎薄弱,屬于重點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貧困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28口人,貧困發生率為2.81%。為進一步打好脫貧攻堅戰,旗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將前景廣闊、聯動性強、帶動性高、群眾易接受的旅游產業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依托旅游項目,拓寬了農民收益渠道。2017年馬鞍山村核心景區建設項目征地近600畝,現在紅酒莊園道路基本完工,停車場已完工,汽車營地基礎設施基本完成,騎士射擊打靶場已開工建設,旅游項目主體框架基本形成。通過項目建設,征用流轉貧困戶土地140畝,安置貧困戶務工32人,直接帶動1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依托旅游資源,加快脫貧步伐
馬鞍山村作為喀喇沁旗發展鄉村旅游的重點村,深入挖掘整合人文歷史、生態環境、地理條件、特色產業等資源,積極打造“一村一品”鄉村旅游發展格局,在馬鞍山森林公園核心景區的帶動輻射下,通過提供行、游、住、食、購、娛等多種服務,讓觀光旅游從單純游玩景區,拓展到摘農家果、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既豐富了旅游資源,又為當地品種豐富的農副產品打開了便捷的銷售渠道。目前,馬鞍山村因地制宜發展個性化、特色化、差異化“農家樂”12戶,年接待游客3萬余人,直接或間接帶動100余人參與旅游接待服務。同時,旗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積極引導貧困戶與農家樂建立長效的供銷關系,讓貧困戶自家種植的蔬菜瓜果和飼養的雞鴨牛羊等農產品有穩定的銷售市場,讓原本農戶自供自給的豆包、豆腐、葡萄酒等土產品成為游客的“搶手貨”,變成了贈親送友的禮品。這些都加快了貧困戶脫貧的步伐。
依托旅游產業,帶動脫貧致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馬鞍山村山葡萄作為當地的產業種植已有近30年的歷史,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不施化肥,不噴農藥,遠離城市,無空氣污染,所產的山葡萄深受大眾喜愛。隨著馬鞍山村旅游業發展,公共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管理服務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小小的山葡萄借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東風,成為了山村里的大產業,也為馬鞍山村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幾年來,村民看到山葡萄所帶來的紅利,紛紛效仿大面積的栽植山葡萄,現已發展山葡萄3500畝,正常年景,每畝山葡萄純收入3000元。 2010年,馬鞍山村成立了蒙弘山葡萄專業合作社,2014年至現在已有25戶貧困戶因栽植山葡萄脫貧,年人均收入已達5000元以上。2016年旗委宣傳部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共同協商,將項目資金45萬元投入到該合作社,以資產性收益分配方式,使馬鞍山村49戶116口人全部受益,每口人年收入500元。該合作社還解決了本村閑置勞動力就業,安排困難就業人口8人,大大加快了馬鞍山村脫貧摘帽的進程。喀喇沁旗脫貧攻堅宣傳平臺(文由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