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的發展,立足縣情特點,將其作為“強縣產業”重點推進,以打造自治區生態旅游強縣為目標,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為契機,以“百湖之鄉、魅力磴口”為品牌,著力做好“水、綠、沙、文化”四篇文章,全力開創全域旅游發展新局面。
政府主導,不斷夯實全域旅游發展工作機制
按照打造旅游強縣的發展定位,磴口縣將旅游產業作為立縣四大產業之一全力推進,被列為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單位以來,磴口縣黨政主要領導多次部署協調全域旅游工作,成立了由政府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磴口縣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實施方案》。同時,在全市率先將旅游局列入政府組成部門,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隊、旅游巡回法庭,組建了國有獨資的文化旅游投資公司,在政策和經費上對重點旅游開發項目進行傾斜扶持,從組織領導、體制政策上,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規劃先行,不斷優化全域旅游空間布局
按照產業圍繞旅游轉、產品圍繞旅游造、城鎮圍繞旅游建、結構圍繞旅游調、功能圍繞旅游配、民生圍繞旅游興的發展思路,依托三盛公水利樞紐、納林湖、奈倫湖、金馬湖、萬泉湖、阿貴廟,將“三線、三區”細化為黃河人文歷史、百湖濕地、觀沙漂流、河套休閑農莊、民族風情及陰山歷史古跡六大游覽區,精心編制了《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窳渾古鎮》、《三盛公黃河風情小鎮》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委托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正在編制《磴口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系統完備、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已初步建立,規劃對全域旅游發展的引領推動作用逐步凸顯。

產業融合,全力打造“旅游+”發展新格局
以歷史遺存、自然資源、民俗文化為載體,推進旅游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奥糜+生態”上,依托豐富的水、沙資源,實施了南湖北海、穿沙越野、黃河觀光塔等一批涉水、涉沙旅游項目;“旅游+文化”上,依托豐富的河套歷史文化資源,修繕建成了馮玉祥軍糧倉、兵團文化博物館等景區;“旅游+鄉村”上,整合項目資金,先后建成了牧民新村、金馬漁村等,鄉村旅游接待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旅游+農業+工業”上,依托綠色有機、豐富的光熱資源,精心打造萬畝光伏園區、圣牧有機牧場等,培育了華萊士、有機奶、肉蓯蓉等一批農畜產品知名品牌,旅游業作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載體,示范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部門聯動,不斷提升旅游公共服務水平
為加快發展全域旅游,加大部門間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形成了合力興旅的良好氛圍。交通部門以保障旅游線路暢通為基準,加快景區沿線道路建設,先后修建通往納林湖等重點景區道路300余公里;水利部門結合奈倫湖至沈烏干渠8.4公里生態補水工程規劃了濕地漂流項目;文體部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1700余萬元,對雞鹿塞等國家、自治區文保單位進行修繕;招商部門通過PPP合作模式,開通了三盛公水利風景區到臨河黃河濕地公園、萬泉湖、納林湖,萬泉湖到納林湖等四條航線;林業部門成功申報納林湖、奈倫湖為國家濕地公園;市政環衛部門新建、改建城區、旅游景區廁所44座,各部門密切協作,合力興旅的格局已經建立。
精準施策,不斷加大旅游宣傳營銷力度
圍繞“百湖之鄉、魅力磴口”的品牌,進行專業化、精準化、系統化市場營銷,財政每年安排150萬元用于旅游宣傳。全市首家在內蒙古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旅游形象宣傳片,先后與全國10多家官方媒體、網站建立了合作關系,借助中國旅游報、經濟網等平臺對磴口進行全方位宣傳推廣,實施精準營銷;以節為媒,打包文化體育旅游活動,在辦好華萊士節等傳統節賽的基礎上,成功舉辦了首屆“金馬湖杯”全國沙漠垂釣大賽、內蒙古兵團文化藝術節、納林湖沙灘足球賽。通過多層次、立體化的宣傳,旅游影響力不斷擴大。郭剛(圖文由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