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依托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獨特的蒙元文化風情、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便捷的交通區位條件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品質,搶抓大眾旅游時代機遇,立足優勢、揚長補短,提出了“旅游興旗”發展戰略,舉全旗之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著力推動伊金霍洛旗旅游由“景點景區”模式向“家在景區”模式轉變。
規劃引領構建旅游新格局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伊金霍洛旗瞄準大目標,跳出伊旗看伊旗,站在全球、全國、全區和全市的旅游大格局中審視自身發展定位,聚焦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目標,從不斷完善規劃體系、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推進規劃的權威性等方面全方位統籌,用旅游的理念來規劃城市,提升城市的品質,打造產城結合、城景一體的旅游城市。
伊金霍洛旗把加強頂層設計,把專家論證、征求民意、集體決策等程序作為制定規劃的必經程序,力求差異化、特色化和品質化。同時,規劃了5大特色小鎮、8大精品度假區、11大精品景區、14大精品鄉村旅游點、6大示范基地、3大精品線路等,通過旅游項目吸引更多的旅游企業投融資全旗旅游業,以項目建設支撐和帶動伊金霍洛旗旅游業發展。
在此理念基礎上,伊金霍洛旗科學編制了《伊金霍洛旗旅游十三五規劃》、《伊金霍洛旗全域旅游頂層設計及三年行動計劃》、《伊金霍洛旗全域旅游導識系統規劃》、《鄉村旅游規劃》、《大成陵提升規劃》、《伊金霍洛旗旅游廁所改造規劃》、《伊金霍洛旗旅游品牌營銷策劃》、《伊金霍洛旗全域旅游產業布局及重點旅游項目規劃》等涉及城鎮、村落、行業專項等一系列配套規劃的編制,逐步形成了“1+N”規劃體系,基本實現全域規劃目標。
旅游富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伊金霍洛旗堅持把強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旅游富民的基礎,把城市當景區、把新村當景點、把道路當精品旅游走廊,邀請專家對各個鄉村旅游示范點進行統一規劃,充分融入文化元素,給山坡“披”上綠裝,給農家院“穿戴”整潔,讓村子舊貌換新顏。
伊金霍洛旗將草原生態、體育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進行融合,以民族節慶活動帶動旅游發展,現節慶活動成為了繁榮牧民體育文化、提升牧民收入、傳播傳統草原文化、加強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伊金霍洛旗把旅游富民工程作為旅游產業培育的重要抓手,提出了“紅色領航行動 ‘五帶五促’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出了“項目帶動”“景區帶動”“旅行社帶動”“酒店帶動”和“企業帶動”五種旅游富民模式,為更多的農牧民提供了就業,實現了農牧民農副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就地銷售,幫助農牧民增收致富,讓更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飯”,F在鄉村旅游形勢一片大好,大批返鄉農民工成為了“鄉村旅游創客”,從事農(牧)家樂的經營主體已達160余個,直接從業人員2300余人,帶動農牧民人均增收2950元。
美化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配套
伊金霍洛旗圍繞“吃住行游購娛”,不斷補短板、強要素,提升文化氛圍、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系和公共基礎設施等游客可能體驗到的全部要素,給游客全時空的良好體驗。
隨著近年來伊金霍洛旗的游客激增,原有酒店的房間數量常常是供不應求,而當地的市民和農牧民有大量的閑置房屋,針對這樣的現象,伊金霍洛旗推出了休閑度假短租公寓,并且積極和螞蟻短租、美團網、途家合作開發民宿旅游,截止目前,已有36家農牧戶與美團網簽訂協議并已上線24家,30戶農牧家樂經營戶已與螞蟻短租簽約合作,房源50間。通過推出休閑度假短租公寓,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便捷舒適的現代化家庭服務,更重要的是解決了“一房難求”的局面,讓市民和農牧民增加了收入,享受到了全域旅游帶來的陣陣春風。
同時積極配套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在3A級以上景區、機場、城區、火車站和汽車站設立了15處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建成大成陵、馬奶湖旅游環線和馬奶湖、轉龍灣、波浪谷、龍虎渠至成陵的旅游專線;在各鎮、主要交通干道設置旅游標識標牌380余塊;建設沙山公園、查干柴達木村、馬奶湖景區、紅海子濕地等6個較大規模涉旅停車場;在旅游集散地、景區景點、鄉村旅游點、旅游主干道、各鎮區新建改建旅游廁所64座。
從蒙古族虔誠向往的圣地成吉思汗陵旅游區,到以沙漠草原而著稱的蘇泊罕大草原;從鄂爾多斯飛機場、火車站沿線,到鄉村旅游專線;從別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示范村,到人氣爆棚的鄉村旅游節……今日的伊金霍洛旗推進全域旅游發展,追求的不再是人氣與收益,更多的是發展模式的變革、發展路徑的轉變、發展格局的擴大和發展品質的升華,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崔珍芳(文由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