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自身實際,從生態治理、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進等諸多方面發力,將烏蘭布和沙漠這塊曾經的“不毛之地”建設成集生態環保、休閑旅游、科技農業、有機畜牧、特色水產、光伏園等于一身的多功能“黃金寶藏”。
磴口縣地處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全縣總土地面積為4167平方公里,沙漠占全縣總面積的68.3%,構成了磴口縣主要的地貌特征。解放初期,全縣森林覆蓋率僅為0.04%。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多年來,磴口縣委、政府一直延續“治沙薪火”的主題,先后提出了“生態治縣”和“以生態建設統攬全局”的戰略決策,確立了“創建黃河中上游生態建設第一縣”的奮斗目標,出臺了《關于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的決定》,先后實施了烏蘭布和沙漠防沙林帶建設工程、農田林網建設工程、國家“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以及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0.6%,林草覆蓋率達到37%。預計到2022年,全縣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4%,林草覆蓋率將達到41%。
近年來,磴口縣始終堅守“生態底線”,依托“百湖”優勢,不斷轉變防沙治沙思路,確立了“沙漠資源觀”,把防沙、治沙、用沙有機結合,變“沙害”為“沙金”,努力做好“水、綠、沙、文化”四篇文章。磴口縣縣委、政府大膽嘗試,把烏蘭布和沙漠作為集聚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通過政府推動、科技促動、產業帶動的方式,鼓勵企業通過產業加入到治沙行列中來,重點發展現代農牧業、綠色新能源、肉蓯蓉產業、沙漠旅游業等產業。目前,磴口縣烏蘭布和沙區已聚集了近90家企業,形成了以圣牧、蒙牛為龍頭的有機肉牛和有機奶加工產業鏈;以草原宏寶、晶燁為龍頭的肉羊加工產業鏈;以中糧、泰順為龍頭的番茄加工產業鏈;以佳格為龍頭的糧油加工產業鏈;以諾民公司為龍頭的葡萄酒加工產業鏈;以王爺地公司為龍頭的中藥材加工產業鏈;以納林湖景區為龍頭的全域旅游等7大產業鏈群。
2017年初,磴口縣與北京科技公司合作,利用“生泰保水砂”新技術進行沙漠改造及鹽堿地改良,建設1500畝沙漠有機水稻示范基地,在稻田上方建設10兆瓦光伏發電站,同時在稻田里養殖淡水魚、泥鰍、螃蟹、小龍蝦等,成功探索出一條沙漠治理+水稻種植+光伏發電+水產養殖+生態觀光的立體式產業發展之路,為實現沙漠變良田、沙漠變綠洲,開創出一條獨具磴口特色的經營之路。
沙漠變綠變美、糧食穩產增收、特色經濟異軍突起、旅游產業大展身手,這就是磴口縣的烏蘭布和沙漠。五年以來,磴口縣成功創建了全國林下經濟示范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全國產糧大縣、全國奶牛養殖大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國家農業部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內蒙古自治區全域旅游示范創建縣,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名縣等榮譽稱號。李慧(圖文由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