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水域生產面積15.7萬余畝,漁業資源豐富,出產的黃河鯉魚和黃河鯰魚享譽全國,湖泊草魚供不應求。2016年,磴口縣正式成為全國第七個、內蒙古首家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

近年來,磴口縣立足漁業資源優勢,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開辟增收渠道,整合民俗資源,培育特色品牌,逐步形成了現代漁業、生態保護與觀光旅游、休閑體驗相結合的新型漁業發展模式。

內修硬功,夯實休閑漁業發展根基
去年,磴口縣投資2000萬元在隆盛合鎮金馬湖畔打造了海子沿漁村。該項目圍繞旅游做產業,集鄉村旅游、垂釣、娛樂、農家體驗等為一體,并與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扶貧等項目緊密結合,面向海子沿村及全鎮有經營能力的農戶發展農家樂餐飲、民宿、休閑垂釣、短途客運等服務項目,帶動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
該縣充分發揮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和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引導農牧民把傳統漁業與現代都市休閑業結合起來。截至目前,已成功建成總面積為3.5萬畝的國家農業部認證的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并建成納林湖、金馬湖、萬泉湖3處大型休閑漁業基地,建成休閑生態魚莊30余處。總水面3萬畝的奈倫湖正在建設休閑漁業基地,圍繞“以漁興業”的三盛公黃河風情小鎮、金馬湖漁村也在加快建設當中。
在養殖品種方面,該縣在原有的鯉魚、鯰魚、草魚、魴魚、鰱魚、鳙魚、河蟹的基礎上,引進南美白對蝦、鱖魚、鱸魚、娃娃魚等新品種,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邢皓攝
節慶造勢 激發休閑漁業內在活力
各種賽事的成功舉辦拉動了本地經濟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磴口的旅游品質和知名度,推動了競技體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同時,磴口縣境內水網密布、湖泊星羅棋布,舉辦垂釣大賽、摸魚大賽等賽事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水產業發展。
華萊士節、金馬湖垂釣大賽、冬季民俗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已成為磴口縣休閑漁業對外擴散影響力的金字招牌。通過各類節慶活動,大幅度提高了知名度,逐步建成了以漁業生產為主、垂釣為輔的漁場;以垂釣為主,集游樂、健身、餐飲為一體的休閑漁業垂釣場;以住水邊、玩水面、食水鮮為主的農家店。
同時,磴口縣大力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在“奇、新、精”上做文章,在質量檔次上下功夫,推出了水文化旅游、紅色旅游、農業觀光游等旅游項目。目前,該縣已成為銀川、烏海、鄂爾多斯、包頭等地游客休閑娛樂垂釣的首選之地,休閑漁業年接待游客達30萬人次,效益突破6000萬元。

整合資源 推動休閑漁業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磴口縣加強全縣低洼鹽堿地、精養魚池升級改造,提高了土地、水體利用率。大力推廣名優水產養殖,由以往的大宗淡水魚只投不管放養模式向現在的名優專養、名優套養等半精養模式轉變,單位水體的產量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同時,不斷強化品牌效應。由于漁業品牌創建工作的深入開展,在周邊市場上,該縣水產品的價格比其他地方水產品的價格高出許多。
通過旅游產業的宣傳帶動,加之農牧業部門利用各種有利時機開展的“沙漠魚王”評選大賽、沙漠魚類品種展示、金馬湖冬捕頭魚拍賣等活動,磴口縣水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漁業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已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等周邊地區建立了以納林湖有機魚類、有機螃蟹為引領的磴口水產品銷售網絡,現正在計劃開展網上交易,發展電子商務。漁業健康養殖的推廣普及,使該縣養殖戶的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1.2萬元提高到2.3萬元,翻了近一倍。(圖文由內蒙古自治區旅發委提供)
(責任編輯 :傅云鵬)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