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3日電 香港《商報》3日刊文稱,2017年的香港旅游業正逐漸走出低迷,并呈現出一些迥異于以往的“新常態”、“新趨勢”。因應旅客消費需求、口味、結構升級的大勢,香港的旅業及零售業皆面臨著新的變化與挑戰。如何同時加強“硬件”和“軟件”層面的綜合實力,成為當下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資料圖:香港金紫荊廣場,游客結隊出行。中新社發 趙建華 攝
文章摘編如下:
內地“五一”小長假期間,香港旅業迎來了一輪“小高峰”。香港入境處數據顯示,五一期間整體訪港人次上升5%,其中內地旅客達到近49萬,按年上升3.7%,達到5年新高。上月香港旅發局的數據亦顯示,今年首季的訪港旅客整體增加3.7%,內地游客增長3.8%,過夜游客更增加6.3%。
可見,隨著經濟的復蘇和經營環境的改善,進入2017年的香港旅游業正逐漸走出過去幾年的低迷。然而,不同于以往狂飆突進式的飛速增長,今日的香港旅業在經歷一輪深入洗牌和調整之后,正呈現出一些迥異于以往的“新常態”、“新趨勢”。
而隨著旅業新模式的出現、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香港傳統的旅業經營模式也面臨著挑戰。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平均每日僅有約150個內地團訪港,僅為往年高峰的一成;大多數游客選擇以自由行方式到港。與此同時,相較于主題公園、太平山、黃大仙祠等傳統景點,越來越多的游客開始選擇能深入了解香港的“文化游”、“深度游”。
近期熱映的科幻影片《攻殼機動隊》,吸引了大批科幻迷來到電影取景處“朝拜”;“張愛玲主題游”、文化博物館金庸展亦吸引很多文學愛好者重溫名家的文學之路;香港的郊野公園、海灘更是在“五一”期間成為內地游客新的熱捧對象。
相較之下,曾與香港旅游密不可分的購物,則變得大不如前,“旺丁不旺財”成為香港許多零售業者抱怨的現象。總而言之,因應旅客消費需求、口味、結構升級的大勢,香港的旅業及零售業皆面臨著新的變化與挑戰。
港府一貫重視旅游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并始終致力于提升香港旅業競爭力。“五一”前,香港海關專門開展巡查,加強對旅客的消費保障。
面對新業態、新模式、新競爭,單純著力于“硬件”提升已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復雜化的需求。如何同時加強“硬件”和“軟件”層面的綜合實力,為香港旅游賦予業新的形象與附加值,正是香港旅業在“新常態”、“新趨勢”之下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萬青)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