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西連城客家的獨特民俗,是客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浸透著漢民族和畬、黎、瑤族等文化融合而成的獨特元素。其中影響最廣、場面最大、人數最多的民俗活動,當數羅坊走古事和姑田游大龍,每年都能吸引數以萬計的四海賓朋前來,感受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和閩西人民的激情狂歡。
羅坊走古事是一個“兩棲”民俗運動,陸上是沖刺,水上是沖鋒,都是一樣的驚險刺激。北團、坎市、撫市等地也流傳著走古事這一習俗,但那里是“溫柔的淳樸”,而羅坊則是“淳樸的狂野”。
“走古事”有七棚。所謂“棚”,即扮演古事的轎臺。羅姓七大房族內各挑選兩名10歲左右的男童,按戲曲裝扮化妝臉譜。上下各一名男童壘疊在轎臺上,由成人抬著,約二人高。為首頭頂“天宮”主公,后面的依次是古代名人:李世民、劉邦、樊噲、楊六郎、楊宗保、高貞、梅文仲、劉備、孔明、周瑜、甘霖。
主公要直立在一根鐵桿上,踩高蹺時腰身用鐵圈固定;古事走起來搖搖晃晃,驚心動魄;護將則坐在轎臺上,用手托起主公,形成兩個層次。轎臺是由木柱鑲成的方形框架,四周飾以精美畫屏、兩根轎桿,每棚約200公斤,需用22人抬。
“走古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走”,實則為跑。兩男童疊加起來,由抬拉的壯漢,在河道上、族廟里、廊橋中奔跑。
特別是到了河里,前面有8面雄獅開道前鋒,拖拉著手在冰冷的河里奔跑,水花四濺,神銃齊鳴,眾壯漢高喊“走啊,走啊……”一時間,水花聲、叫喊聲、奔跑聲、鞭炮聲、鼓樂聲連成一片。七臺男童高高在上,身上的戲袍、長須等迎風飄動,驚險又刺激。
圍觀的眾人也跟著熱血沸騰,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實屬罕見。
羅坊走古事是一項娛樂競賽,是一項健身習俗,也是一項為村民祈福的儀式。據傳,昔日羅坊常鬧旱澇兩災,當地羅氏舉人便把流傳于湖南的“走古事”移植鄉梓,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兼作民間娛樂活動。自此,走古事便在羅坊盛行。
驚心動魄的“走古事”剛落幕,毗鄰羅坊鄉的姑田鎮,一場聲勢浩大的游大龍活動緊接著上演。
姑田大龍在閩西客家元宵節民俗中極負盛名。當地老人說,姑田游大龍習俗從明代洪武年間就開始了,相傳當地人到潮州做官,后代去探親而“引進”了舞龍習俗,以祈禱新年風調雨順。2012年,姑田大龍成功打破最長游行花車吉尼斯世界紀錄,號稱“天下第一龍”。
游大龍的程序相當復雜,體現出人們祈愿的真誠和對天神的敬仰。正月十二前,各家各戶將扎好的龍頭、龍腰、龍尾、龍珠拼好;正月十三,村里按規則進行“抓鬮”,確定分組先后。正月十五大龍出游前,要組織十多個人帶上工具“查修龍路”,保證游龍和觀眾都能順利通過。
因姑田人口、姓氏多,每年按姓氏輪流出龍。出龍也按一定程序進行,全部由神銃發號作指揮,上午10時三聲銃響,是接“出寨公爹”;10時半一聲銃響,家家戶戶燃香點燭,燃放鞭炮,供奉“公爹”。又一聲銃響,龍身紛紛點火,光彩照人。下午3時又由長者以豬、雞等物祭拜龍頭,樂隊伴奏,神銃、禮炮敬賀。
大龍出游,家家門前燃松明、點燈燭、擺果茶、放爆竹,迎接“龍游大地,喜到人間”(上圖)。龍似騰云駕霧,如翔海底,極為壯觀。
行走在每年元宵夜的連城城鄉,抬頭可望絢麗的煙火,左右則是從世界各地匯聚而來的人群,熱鬧的節日氣氛令人流連忘返。如果說現代城市的發展磨滅了記憶中的節日味,那么客家人的“堅守”,讓這樣的傳統節日不但有味,更多了一份文脈和鄉愁。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