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日從沈陽故宮博物院獲悉,該院唯一從未對外開放的院落敬典閣修繕開放。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為清朝初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宮殿,距今近400年歷史,貯藏近20萬件清宮御用物品和內府秘籍。
記者看到,敬典閣為一座兩層雕梁畫棟的古建筑,其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當時盛京皇宮內收藏皇家家譜玉牒之所。
據沈陽故宮相關負責人介紹,清玉牒首修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每10年編修一次,共編修28次。其分為帝系、宗室、覺羅三個系統,帝系、宗室玉牒用明黃綾子包裝,覺羅玉牒用紅綾包裝,內用極為考究的宣紙,滿漢兩種文本書法雋秀。
作為清朝入關前的都城,清統治者遷都北京后,將盛京視為“發祥之地”。乾隆皇帝為彰顯陪都盛京的尊崇地位,決定建造敬典閣,將皇室秘籍《實錄》《圣訓》和玉牒送至盛京故宮尊藏,并成為定例。
由于清政府視玉牒為皇權尊崇的圣物,因此對運送過程極為重視。啟程時選擇良辰吉時,在宗人府搭設彩亭,用黃蓋龍旗儀仗,滿漢文武官員在午門外盛裝跪迎。皇帝閱畢,內監捧出,由王公于太和門外金水橋跪送。耗時20余日到達盛京后,由欽天監擇定吉日送往敬典閣“恭貯”。
清代玉牒是中國唯一保存下來的皇族家譜,其作為一個龐大的皇家檔案庫,各庫房均有檔案目錄,存放位置、清點、晾曬等也有專門的制度。目前,遼寧保存1060冊玉牒,其中滿文本528冊,漢文本532冊,也是世界上最大部頭的族譜。
據悉,本次開辟的敬典閣將專門舉辦院藏國寶珍品展,輪流展出沈陽故宮從未公開露面的近500件國家一級文物。(朱明宇)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