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林
古老的北京,元、明、清三個朝代以來,作為都城不知修建了多少座王府。據說,現如今,元代、明代的王府大多已不可尋,而清代的王府有幸存留。直到清末,北京的王府仍然有50座之多。目前保存較好的有七八座,保存尚可的有十來座。例如:
恭親王府,位于西城區柳蔭街,始建于乾隆年間,為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訢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醇親王府,位于西城區后海北沿,清初已經建成。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為納蘭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親王奕譞成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孚郡王府,位于朝陽門內大街路北,雍正年間已經建成,曾為胤祥、弘曉的怡親王府。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雍親王府,位于東城區,建于康熙年間,因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雍正駕崩,曾于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雍和宮是清朝中后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禮親王府,位于西黃城根南街,曾為明代崇禎時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關進駐北京之后,此地為禮親王、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乾隆四十三年恢復禮王的封號,改稱禮王府。嘉慶十二年府毀于火,由當時的禮親王昭連集資于原址重建,即現存之邸。北京有句老話,“禮王府房,豫王府墻”。
慶親王府,位于西城區定阜街,為清末再封慶親王奕劻的王邸,是在光緒十年晉封慶郡王后按王府規制改建,始稱王府。它是清代4個恩封世襲罔替親王府之一。該府原是道光朝大學士琦善的邸宅。因琦善擅許割讓香港獲罪,被逮捕查辦并籍沒家產。其宅被沒收后閑置。咸豐初年,恭親王奕訢獲賜慶親王老府為邸。
淳親王府,位于東城區東交民巷正義路,建于雍正年間,為康熙帝七子淳親王允祐的府宅,允祐于雍正元年晉封淳親王。咸豐十年,王府成為英國使館。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區新文化街西口路北,是順治年間所建。克勤郡王岳托的后人羅科鐸改號平郡王,故此府又稱平郡王府。乾隆朝的平郡王,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表兄福彭。曹雪芹的姑母就是由康熙指配給老平郡王納爾蘇的。清末民初,府邸的產權曾歸屬熊希齡。
和親王府,位于北京張自忠路東口路北,康熙年間已經建成。始王愛新覺羅·弘晝,為清世宗雍正第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受封和親王。這里也曾是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原為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