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本報蘭州7月27日電 記者宋喜群、通訊員劉曉倩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冰川躍動導致7月17日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發生冰崩。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介紹,遙感監測數據顯示,此次冰崩范圍約10平方公里,長6.3公里,最寬處約2.6公里,是國內有觀測記錄以來由冰川躍動導致的冰崩面積最大、距離最長的一次。
關于本次冰崩產生的原因,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郭萬欽和上官冬輝指出,是由該地區一條冰川近期的躍動導致。發生躍動的冰川位于阿里地區阿魯錯西側無名山脈,近幾年已經處于躍動期。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該冰川在1971年至2010年間面積萎縮了近9%,但自2013年至今年7月2日,該冰川向前推進了300米,并于后期沖出山口,造成冰崩災害。
郭萬欽和上官冬輝分析,此次發生如此大規模的躍動,主要是由于該地區近期降水,使冰下靜水壓力增強、冰體滑動速度加快。此外,冰川下游的V字形山谷對冰川運動阻力較大,導致該冰川在躍動前期積蓄了大量的運動勢能。隨著躍動進程的發展,在下游冰舌區不斷前進、冰川運動阻力不斷減小的情況下,冰川上部積累區大量冰體快速下泄,連同整個冰舌區沖出山口,并在后續冰體的推動下繼續向下游推進,直至沖入阿魯錯湖中,形成嚴重冰川災害。
康世昌介紹,冰川躍動是一種特殊的冰川快速運動現象,常常伴隨相關災害的發生,因而早期被冰川學者稱為“災難性的冰川前進”。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近年來,冰川躍動事件發生頻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在青藏高原第三極地區也頻頻發生。
據該實驗室組建的冰川躍動數據庫顯示,我國境內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地區,共4900余條,其中1%的冰川目前處于躍動期。因此,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議,對國民經濟造成災害的冰川應實施加強觀測、重點防范的工作。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