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龍橋火車站用一場百年時空穿越活動演繹了中國鐵路發展歷程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昨天是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 故宮博物院發布一系列最新文保成果
故宮發現明代大型宮殿遺跡
本報訊(記者 王巖)故宮博物院昨天發布一系列最新文物保護成果,其中,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對慈寧宮廣場長信門西北側基建勘探坑進行考古調查,取得重要收獲。本次考古主要發現一處明代早期的大型宮殿建筑基址,這是紫禁城內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筑的墻基、還有建筑基槽遺跡。故宮博物院透露,這里計劃建成原狀陳列博物館,讓后人們都能夠直觀地了解紫禁城的歷史足跡。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東西向寬2.5米、南北向長5.4米的探坑內,故宮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發現整個慈寧宮區域大面積存在明后期的磚鋪地面和厚約0.3米的夯土層。
在探坑底部北側距墻基約3米、距地表深約4.4米的基槽內發現東西向4根木質地釘(豎樁),地釘之上為東西向一組排木和南北向一組排木(臥樁)組成的樁承臺。樁承臺向南延伸在墻基之下,樁承臺周邊基槽內夯筑厚約0.8米的碎磚層,使整個墻基更為堅實牢固。考古工作者甚至在基槽內部發現了古代工匠作業的痕跡——腳窩,當年,古代工匠就是踩著同樣的路徑小心翼翼為紫禁城宏偉的建筑打下地基。
故宮考古人員向北青報記者介紹,此處大體量墻基在層位關系、施工工藝、出土遺物等方面與慈寧宮花園東側發現的明早期大型宮殿建筑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為明早期,廢棄年代為明后期。
相關專家現場勘察后還認為,此處墻體基槽底部的黃沙層和含有青灰色有機物的生土層是距今3萬年至5000年前,后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線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遺存。因此,該處遺跡對研究北京城市變遷、紫禁城歷史、中國古代建筑技術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也對公眾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有利參考。
故宮養心殿幾乎見證了雍正朝以后清代歷次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是清代皇帝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的中心場所。去年“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作為“故宮古建筑整體修繕保護”工程的重要項目正式啟動,目前正在進行養心殿文物建筑相關的保護修復工作的研究與實施;同期開展可移動文物的記錄、研究和修復。
為了給養心殿文物一個修整的機會,養心殿可移動文物昨天第一次撤陳離開這里。在專業運輸公司的協助下,首先移動的是曾經“垂簾聽政”房間內的皇帝寶座。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院方已制定詳細的工作時間安排表,以及相關制度和措施。撤陳工作以殿座為單位,按照文物類別,由原狀陳列負責部門分別點交給各個相關業務部門,然后由各業務部門中的專業科組負責相應文物的撤陳回庫工作。本組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除署名外)
本市舉辦文化遺產日主題活動
青龍橋上演 百年時空穿越
本報訊(記者 趙婷婷 李澤偉)昨天是我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文物局獲悉,圓明園遺址考古今年將推進至西洋樓大水法區域。在青龍橋火車站,一場百年時空穿越活動演繹了中國鐵路百年發展歷程,以這種獨特的方式紀念先賢,喚醒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青龍橋火車站玩穿越
昨天上午10:27,綿延的長城腳下,百年青龍橋火車站在樹蔭的掩映下若隱若現。“青龍橋火車站今天通車了,第一列火車即將駛來。”隨著廣播響起,大家集體“穿越”到了1908年青龍橋火車站通車的那一天。突然,“北京歡迎你”的歌聲響起,西裝革履的現代人出現在了站臺上,向過往的人們揮舞著小旗幟,遠處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旗桿上緩緩升起……
十多分鐘的“穿越”,帶人們回到了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時期,見證了中國鐵路從無到有的歷史時刻。當現代化的S2線列車緩緩停靠時,與站臺上充滿歷史韻味的場景一同構成了時空交錯的畫面。
圓明園遺址考古將“推進”至大水法
“文化遺產日”主會場昨天上午在圓明園舉辦。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市文物局獲悉,圓明園遺址考古今年將推進至西洋樓大水法和遠瀛觀區域。市文研所考古工作人員金和天介紹,考古工作以清理為主,預計將完成2000平米的遺址清理工作,主要目的是揭露遺址地基,摸清皇家建筑的地下結構。
據悉,去年圓明園考古已完成了養雀籠區域近1000平方米的清理工作,并發掘了三合土和磚石構成的地基結構。此次地基考古的成果預計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通過考古報告的形式向公眾發布。“此次考古將為建筑史提供前所未有的實物資料,填補宮廷建筑考古的一大空白。”金和天說。
主題郵票亮相周口店
《世界文化遺產在北京》郵冊昨天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發布。這套紀念郵票以故宮、長城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為背景,并收錄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項目。
為配合文化遺產日活動,周口店考古遺址公園昨天免費向公眾開放,猿人洞保護建筑工程的施工現場和周口店遺址監測中心向公眾開放,讓觀眾了解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