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火星來趟說走就走旅行?這不是夢。昨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本年度卡爾·薩根獎獲得者鄭永春,做客2016年重慶科技活動周,在重慶大學為師生們進行了題為《人類移民火星之路》的科普講座。鄭永春預言,人類將在2035年登陸火星表面。不過,想真正移民火星,人類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
路途遙遠 來回需要500天
火星很美嗎?非也,鄭永春介紹,火星的環境甚至比地球上最惡劣的地方還要惡劣。那么,為什么要移民火星呢?鄭永春解釋,小行星會撞擊其他星球,目前地球上已確認的撞擊坑就達到176個。“當地球遭遇災難,我們可以移民其他星球。”鄭永春說,相對而言,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相似,是太陽系中唯一經改造后可能適合人類長期居住的天體。實現載人登陸火星后,人類將建立火星前哨站,改造火星環境,最終實現火星移民這一長遠目標。
去趟火星到底需要多少時間?鄭永春介紹,從地球飛往火星,單面短則半年,長則10個月,來回往返大約需要500天。“大規模的火星移民,交通也是需要克服的大問題。”鄭永春說,火星之旅不僅耗時長,而且宇宙飛船能載的人數也很有限,只有三四個人。
輻射量大 每周做一次CT
此外,生活在火星上,還有一大難題需要克服——輻射。“火星上的輻射太強,至今還沒有研發出適當的防護手段。”鄭永春說。
據鄭永春介紹,在載人前往火星的途中,航天員主要面臨兩類危害健康的輻射粒子:一類是劑量較低,但長期存在的銀河宇宙射線,普通的飛船外殼基本上無法阻止它們,即使是30厘米厚的鋁板,防護效果也極為有限,嚴重威脅航天員健康;另一類是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時產生的太陽高能粒子,利用飛船外殼可以進行有效防護。“航天員在火星上接受的累計輻射劑量,相當于每星期接受一次全身CT掃描。”
無飲用水 你可能得喝汗水
要想把火星打造成宜居的家園,在移民火星之前,還需要完成對火星的改造,比如土壤、水源等。
鄭永春解釋,火星上曾有過大量的水和許多河流湖泊。但現在的火星上還沒有找到可用的水源,NASA宣布發現的火星液態水,也只是含有高氯酸鹽的有毒鹵水,分布在少數的火星撞擊坑陡坡上,而航天員火星生存所需的水,仍是一個難題,因此再生水回收系統就變得非常重要。“利用納米技術和調節生物體水分的蛋白質技術,可以將汗液、尿液等廢水轉化為可飲用水。”鄭永春介紹。
同樣,由于路途遙遠,從地球帶食物去火星也不現實。而要想種植作物,首先需要培養土壤,鄭永春稱,只有經過改良,火星土壤才能種出作物來。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周小平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