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5月2日電(記者劉洪明)濕地面積位居全國第二位的西藏自治區日前又迎來新機遇,比如娜若、洛隆卓瑪朗措、瓊結瓊果和曲松下洛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已正式通過國家林業局驗收。截至目前,西藏國家濕地公園(含試點)達到14處,對于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和建設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記者近日從西藏自治區林業廳獲悉,比如娜若、洛隆卓瑪朗措、瓊結瓊果和曲松下洛濕地的面積分別為6186.9公頃、3263.71公頃、1302.71公頃和4653.8公頃,均規劃有保育區、合理利用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區和管理服務區等5個功能分區。
卓瑪朗措是國際河流怒江的重要源頭,其優良的水質、多樣的濕地生境使其成為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節點。公園區域還是洛隆縣居民生產與生活的重要水源地,對于保障洛隆縣和怒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這4處濕地公園獲得批準,可為我們增加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雪域高原的濕地保護體系,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恢復極其重要。”西藏自治區林業廳野保處副處長張虎成說。
記者了解到,為更大程度保護生態,西藏自治區自今年起利用3年時間投入經費4800余萬元,在那曲地區申扎縣、日喀則市定結縣和山南地區浪卡子縣試點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逐漸提升試點區域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水平。
西藏濕地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的那曲和阿里地區,那曲地區濕地面積最大,為299.3萬公頃。近年來,西藏還不斷推動濕地保護體系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國家濕地公園、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等多種方式的濕地保護體系。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