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京華時報》報道,清明小長假期間,“朱”姓游客來北京十三陵,可以享受一項特殊的待遇,即出示身份證件即可免費游覽十三陵定陵、長陵、昭陵、神路四大景區。“明朝是朱姓王朝,皇帝姓朱,所以我們給‘朱’姓游客一項特殊的優惠。”十三陵特區辦事處負責人介紹說。
有人說這是景區吸引游客的噱頭。本來不想來的“朱”姓游客,因為免票了而選擇走上一趟,這有可能;非朱姓游客,原本不想來的,想必不會因為給 “朱”姓的免票了也來“湊熱鬧”。目前,定陵、長陵、昭陵、神路是十三陵僅有的四個開放景點,也就是說,對“朱”姓游客而言,不存在免費游了這四個景點再在別的景點自費游一下的可能。這樣看,如果對“朱”姓游客免費真的是一種噱頭,這樣的噱頭并不能給景區帶來經濟效益。其價值何在?
旅游景區針對特定姓氏人群出臺優惠政策,早有先例:2012年12月,安徽鳳陽旅游部門推出冬季旅游的新策劃,全球的朱氏后裔只要出示身份證件,即可1個月內免費游覽當地以明皇陵為代表的五大景區;2014年9月,經湖北省鐘祥市人民政府批準同意,全國“朱”姓公民到明顯陵尋根祭祖,憑本人身份證免費。如果到這些景區真的是祭祖,免費似有幾分合理性,但眾多“朱”姓游客中,有幾人是皇親國戚的后人?
有人認為,景區是公共資源,該對所有游客一視同仁;對“朱”姓游客免費,是對其他姓氏游客的歧視。是否歧視,我不下結論,這類事件最值得考量的問題是:對特定人群免票是否正當?如果可以免票,該經過怎樣的程序?
“給姓朱的免票,別的姓氏的也沒讓你多掏錢,有什么可不滿意的?”這是一種聲音。對于景區漲價,公眾有足夠警惕,但免票就一定是好事嗎?景區是公共資源。作為公共資源管理者,景區向游客收門票既是權利(甚至有些“權力”的意味),也是職責和義務。門票收入由景區管理、使用,但從財產屬性看,它屬于國有資產。對特定人群免票,結果就是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我給“流失”加上引號,是因為“流失”并非一定不正當。給殘疾人、老人、兒童免票,也會有國資的“流失”,但沒人會反對。但針對特定姓氏人群的免票,其正當性卻需要認真考量。景區維護、管理需要大筆錢,如果門票等景區收入不足以全額支付,那么,門票少收一分,財政補貼就要多一分。這是國資流失的代價,免票的正當性至少存疑。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名勝區,其門票價格制定經過了嚴格程序。與此相適應,對特定人群免票,也不能拍腦袋決策,而需要通過正當程序。對“朱”姓游客免票經過了怎樣的程序,報道未提及,相關部門有必要說一說。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