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特色·品質——中國鄉村旅游“湖州模式”
□湖州市旅游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干永福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湖州市安吉縣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十年來,湖州堅持將“青山綠水”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鄉村旅游發展的產業優勢,逐步走出了一條從“扶貧”到“富民”再到“扶貧富民強市”三位一體和從“農家樂”到“鄉村旅游”到“鄉村度假”及正在向“鄉村生活”發展的“湖州之路”。回顧我市鄉村旅游的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始終是前提,特色個性彰顯始終是活力,扶貧惠民富民始終是根本,品質服務提升始終是保障。12月2日,我市獲批全省唯一的首批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全國共20家。
一、體制創新是鄉村旅游大發展的根本
一是實現市縣旅委體制全覆蓋。2014年,湖州市組建了市旅游委員會,實現了職能、機構、編制、職數、經費的“五個增加”。明確由旅委統籌管理全市休閑旅游產業;增設了鄉村旅游處和產業促進處;全市新增行政編制和事業編制14個;定職交通、規劃和農辦三個部門的領導為職數內的旅委兼職副主任,推動完成了市縣兩級旅委體制的全覆蓋。建立了市旅委代表市政府對36個部門和7個縣區年度綜合目標考核機制,基本形成了“統籌規劃、統籌產業、統籌執法、統籌考核、統籌營銷”的大旅委體制,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體制基礎。二是實現鄉村旅游體制新突破。2012年,浙江省政府將湖州市列為鄉村旅游提升發展專項改革試點城市。以此為契機,2013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統籌全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與管理的湖州市鄉村旅游事業發展中心。2014年,又設立了鄉村旅游處,三縣兩區均設立了獨立的鄉村旅游管理辦公室,全市鄉村旅游已構建四級行政管理體系、部門聯動體系和行業協會自律體系三位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和服務管理的“大體制”,實現了從“九龍治水”到“大禹治水”的大轉型。三是構建了鄉村旅游執法大體系。201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湖州市旅游行政執法支隊,以貫徹落實《旅游法》為契機,加大了鄉村旅游市場聯合執法的力度,基本形成了市縣區部門聯合執法的大體系,為提升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和消費環境提供了法制保障。
二、特色個性是鄉村旅游大產業的活力
一是以產業標準引領個性發展。全市先后編制了《湖州市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湖州市鄉村旅游集聚區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等規劃。制定了《湖州市鄉村民宿管理辦法(試行)》,出臺了鄉村旅游集聚區、示范村、示范農莊、示范農家和示范洋家五項認定標準,全市已形成鄉村旅游規劃、標準和管理辦法三位一體標準化“大體系”。安吉縣還被列為國家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湖州市在立足規范化的同時,積極引導鄉村旅游個性發展、差異競爭、特色生存,鄉村旅游已形成了“四大模式”(以美麗鄉村帶動的“生態+文化”模式、以洋家樂帶動的“洋式+中式”模式、以旅游景區帶動的“景區+農家”模式、以休閑農莊帶動的“農莊+游購”模式)和“鄉村十景”(十大鄉村旅游集聚示范區)發展大格局。2014年,在國家旅游局的關心和支持下,出版了《中國鄉村度假新模式——湖州鄉村度假的實踐探索與理論觀察》一書。近年來,全市形成了“洋家樂”、“上海村”、“臺灣村”、“韓國村”、“湖州人家”等一批鄉村旅游個性產品和品牌。二是以政策導向引領創新發展。先后出臺了《湖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旅游提升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致力在鄉村旅游發展體制機制、用地許可、業態引導、金融投資、管理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在用地上,正在編制《湖州市旅游用地專項規劃》;在證照許可上,正在積極探索聯合審批機制;在資金保障上,全市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已達2.2億元,其中80%用于鄉村旅游發展。富民目標、產品創新、政策引導推動了全市鄉村旅游民生大產業體系的基本形成。三是以扶貧富民引領反哺發展。2014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352.71萬人次,直接經營收入超過40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627元。湖州市發展鄉村旅游一開始就立足于“扶貧”,把重點放在貧困鄉鎮、貧困村。如:安吉山川鄉、天荒坪鎮大溪村、長興水口鄉顧渚村和德清筏頭鄉后塢村等。發展到今天,大溪村已成為扶貧示范村,1998年村集體收入3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為3347元;2014年,村集體總收入為26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6028元。顧渚村,2002年農民人均收入800元左右,從事鄉村旅游業不足100人;2014年,全村農家樂達400多家,從事鄉村旅游業達1700余人,接待游客226萬人次,50%以上的農家樂的營業額超過100萬元,戶均營業額約70萬元,戶均凈收益在20萬余元。后塢村,2014年農民人均收入達20000元,該村裸心谷,2014年實現總營收1.2億元,上繳稅收1200萬元,單張床位上繳的年稅金就可達10萬元,據了解,2015年稅收將突破2000萬元,德清縣西部山區通過農房出租人均增收達5936.9元。解決貧困走上致富的村民反過來成了發展鄉村旅游的主力軍。
三、服務品質是鄉村旅游大品牌的保證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配套體系。
以“十個一”工程為載體,全面推進全市十大鄉村旅游集聚示范區建設。遵照全國開展的“廁所革命”,全省推進的“五水共治”、“四邊三化”等戰略要求,實施景區環境整治工程和旅游廁所“雙百雙千”工程,全面提升鄉村旅游廁所和通景公路。二是健全公共服務運作體系。編制了《湖州市旅游公共服務產業體系專項規劃》和《湖州市旅游交通建設專項規劃》,加快建設大型現代旅游公共服務(集散)中心和五大運行中心,加快旅游交通和自駕車營地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主客共享通用公路、休閑綠道和生態停車場體系。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標識系統,十大鄉村旅游集聚示范區在高速公路、國省道設置規范的旅游交通標識。加快把城市公交服務網絡延伸至主要景點和鄉村旅游點,開設鄉村旅游專線,解決鄉村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完善鄉村智慧旅游體系,十大鄉村旅游集聚示范區實施WIFI全覆蓋。三是創新市場品牌營銷體系。圍繞全力打響“鄉村旅游第一市”旅游目的地品牌,創新鄉村旅游營銷方法,強化鄉村旅游目的地整體營銷力度,建立長三角鄉村旅游聯盟、中國鄉旅網、中國環太湖城市旅游推廣聯盟,推動建立國際鄉村旅游聯盟,以中國·湖州國際生態(鄉村)旅游節為依托,大力培育全市十大鄉村旅游品牌節慶營銷活動和一系列特色農事(民俗)節慶活動。
在抓好上述三大重點的同時,湖州市作為浙江省鄉村旅游提升發展專項改革試點城市,著力在構建管理體系、規劃體系、標準體系、政策體系、經營體系、統計體系、人才體系、品牌體系“八大體系”上下功夫,實現了向集聚化、生態化、品質化、特色化、國際化、產業化“六化”發展的鄉村旅游大格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旅游改革創新的堅定步伐,全面推進了“鄉村旅游升級版”的打造。去年5月,中央領導、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省長李強分別對《“綠水青山”是怎樣變成“金山銀山”的—浙江湖州鄉村旅游的探索和實踐》一文上作出重要批示,對湖州市鄉村旅游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9月,成功召開了2015國際鄉村旅游大會,來自世界旅游組織、亞太旅游協會、英國、加拿大、泰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地區或組織)300多位鄉村旅游專家共議鄉村旅游發展之路。湖州鄉村旅游概括起來說是“一大品牌、四大模式、鄉村十景、十大產業、八大體系”,湖州市正以鄉村旅游作為特色產業和品牌,走出湖州旅游發展之路和鄉村旅游“湖州模式”。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