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曹雪芹紀念館陳晨/攝
□吳力斌
在世界經濟與文化不斷融合的大潮流中,中國博物館也必將與時俱進。人物類紀念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積極地尋求與世界其他國家博物館的合作。筆者通過初步調研與思考,列舉出一些人物類紀念館與國際合作的方式,希望有所啟發。
人物類紀念館是紀念歷史人物或重大歷史事件的專題博物館,基本任務是通過文物資料的陳列,及所依托的具有紀念意義的場所,以紀念我國歷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杰出人物。
據統計,目前我國專業化程度高、功能較完善、社會作用明顯的人物類博物館有數百家,基本實現了全國覆蓋,如湖南人物類博物館占其博物館總數和國家級博物館總數的1/3,可見人物類博物館的廣泛性、重要性和社會性非同一般。人物類紀念館是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加強人物類紀念館與國際同行之間的交流合作是中國博物館界重要的議題之一。
重要意義
《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指出“未來十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曲折發展,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也日趨激烈,尊重與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更加重視文明的對話與交流、傳承和發展,日益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我國改革開放、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快速推進,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為新時期文化發展、更新創造了必要和可能。
加強與國際博物館領域的文化交流合作,是人物類紀念館事業發展的需要。人物類紀念館通過深化與相關領域的交流合作,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尊重與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諧社會的實現。人物類紀念館通過對外文化交流,展示國家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軟實力,使我國博物館界能夠用世界眼光看待中華文明在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中的地位,深刻認識和發揮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主導作用。
加強與國際博物館領域的文化交流合作,是滿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對新型文化項目已經不再陌生,新穎、時尚、潮流、高科技等現代文化元素已經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平常百姓家”,“嘗鮮”、“追新”成為眾多市民共同的心理趨勢。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只有不斷推陳出新、兼容并蓄,對人物類紀念館的內容與方法進行創新研究,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強與國際博物館領域的文化交流合作,是促進國家發展的需要。通過制定合理的國際合作規劃,多層次、多角度地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才能使我們拓寬眼界,找到差距,積極推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有助于西方社會正確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端正西方社會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有助于我國在國際社會中樹立起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促進我國與國外的商貿合作和旅游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現存問題
第一,我國人物類紀念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缺乏整體規劃部署,指導思想不明確,目的性和針對性不強、體系還不夠完善。
第二,我國人物類紀念館開展國際合作的渠道單一、方式陳舊,與國際博物館交流和合作的層次比較低,多數交流局限在一般的對外展覽、參觀考察,在技術與人才方面合作很少。
第三,人物類紀念館對外交流水平較低。我國博物館的國際化進程緩慢,國際影響力弱,除了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少數國家博物館外,大部分博物館的國際知名度不高、國際影響力不強、國際交流少。
另外,人物類紀念館對外合作交流活動與我國的外交事務配合不夠緊密、對外交流開展文化外交活動的意識淡薄、沒有很好地利用文化外交弘揚中華文化。這些都表明人物類紀念館開展對外交流行動還沒有融入到國家整體對外交流系統中去。
合作途徑
要通過建立全國博物館對外交流與合作協調機制,努力拓寬我國博物館對外交流的渠道,積極參與相關國際公約的修改和制定,增強我國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領域的話語權,積極參與博物館領域的國際組織會議。
展覽和展品展覽。這是人物類紀念館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最重要、最有效、最直觀的手段之一,也是展示所宣傳人物形象以及提高人物和所屬國家、地區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展覽類型可以從專題展覽到綜合展覽,展覽模式從赴國外單方舉辦展覽到引進國外展覽,進一步發展到雙方聯合舉辦展覽及交換展覽等,推進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進步。
我國的文化產品出口少、進口多。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動上,還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因此作為文博工作者,應主動出去弘揚中華文化。人物類紀念館宣傳的人物眾多,涵蓋了中華民族各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成長和所創造的歷史展示,可以較為全面地為世界各國呈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人物類紀念館的紀念對象為歷史上有深遠影響的杰出人物,宣傳的對象為人文精神,而非稀有藏品或者出土文物,因此相較于藝術品展覽,人物類紀念館所辦展覽為外國觀眾所接納、所理解的難度較大,因此以人物為主線尋找合適的展覽內容并通過外國觀眾可以輕松理解的方式呈現,不斷挖掘中外文化之間內容和價值契合點顯得尤為重要。
1.以人物生平業績為線索,大力挖掘展覽內容
人物生平業績是通過人物的出生地、居住地、工作地,人物的社會角色、社會關系、所取得的成就、對某一行業的貢獻等都可以成為展覽的主題。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曾多次聯合廣東孫中山故居、日本孫中山故居、檀香山孫中山故居、新加坡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等世界范圍內的孫中山生活過的地方主辦展專題展覽、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提升了自身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愛爾蘭總統希金斯曾兩次造訪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對館內各項工作贊賞有加。
2004年3月,上海“魯迅展”在魯迅先生的日本老師藤野嚴九郎的家鄉——福井縣舉辦。3月的福井下著大雪,但很多日本觀眾從外地趕來參觀,每天絡繹不絕,展覽獲得了極大成功,成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一次文化盛會。
傅斯年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早年曾留學英、德等國,并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了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在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獨特思想,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構筑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2.善于發現人物與世界文化共振點主辦展覽
中國名人不只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他們或多或少都會與世界文化有接觸,并在自己身上留下印記。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善于發現這些細節,利用人物與世界文化觸點進行文化交流。
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最初為1906年澳大利亞建筑師亞瑟·威廉·帕內設計,1917年孫中山來到廣州后被征用為大元帥府。2007年廣州市文化局、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機構舉辦了“從廣州大元帥府到墨爾本的‘沙面’——帕內建筑藝術展”,很巧妙地促進了中澳兩國的文化交流。
3.創新展覽方式、延伸宣傳陣地、加大整合力度
2000年北京名人故居聯盟成立,如今已發展到8家,包括魯迅博物館、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郭沫若紀念館、茅盾故居、老舍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該聯盟每年以不同主題在全國乃至世界舉辦文化展覽等活動,每年的觀眾人數能達到十幾萬人。2005年以來,該聯盟以“中華名人展”為主題,把8位文化名人對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貢獻宣傳出去,先后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舉辦了展覽、講座、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動,引起了強烈反響。
多地聯合開展教育活動的方式,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效率最大化,滿足了不同群體的需求,搭建起了立體化工作交流的平臺,較為全面地為外國觀眾呈現完整的中華文化。
文物交流也是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方面,人物類紀念館可以通過文物借展、申請文物復制等方式合理利用國外優質文化資源,共享人類文化優秀成果。
管理和宣傳
積極參與和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協等國際組織博物館政策、規則、標準的研究和制定,以搭建高層次國際博物館交流合作與政策對話、理論研究和創新實踐活動平臺。只有加強與世界博物館交流與合作、擴展交流內容、創新合作模式,才能促進博物館事業共同發展。
主動策劃主題活動,吸引國際關注。山東淄博蒲松齡紀念館為了進一步傳承地域優秀傳統文化,搭建起國內外聊齋學研究與蒲松齡研究的平臺,先后組織召開了兩屆“國際聊齋學討論會”、三屆“全國聊齋學討論會”。2001年4月蒲松齡紀念館承辦了“國際第二屆聊齋學討論會”,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韓國、新加坡等9個國家的13名國外專家學者與會,國內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學者共100多人與會。大會收到論文80余篇,精選40篇近80萬字在會前結集出版了《聊齋學研究論集——國際第二屆聊齋學討論會論文專集》,再一次向世界證明了蒲學和蒲松齡等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2008年,廣東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圖書館出版了中英對照的《帕內建筑藝術與近代嶺南社會》圖錄,主動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將本地文化利用傳統出版的方式傳播出去,吸引了國際目光關注。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打造國際品牌。信息化正在改變著各行各業的面貌,人物類紀念館要與時俱進,充分運用信息、互聯網、多媒體、新媒體等技術手段,通過數字博物館、遠程教育網絡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使博物館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眾,讓世界人民方便快捷地接受中國文化,打造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文化品牌。
2009年11月,“孫中山研究信息中心”在廣東省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掛牌成立。孫中山研究信息中心依托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多年積累的業務、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良好基礎,利用館藏圖書、文物、檔案、文獻以及各種電子文獻和大型數據庫,為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提供多層次的知識支撐和信息服務。“孫中山數據庫”包含了10個分類數據庫,收錄了包括文字、圖片、影音等各種資料數據,是目前國際互聯網上最具規模、數據最為嚴謹準確的孫中山資料全文數據庫和孫中山研究的重要信息來源。
2014年3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網上紀念館上線。這座網上紀念館不僅在多家知名網站上設立“分館”,還邀請市民分享抗戰記憶。網民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的籌辦者、建設者,市民可登錄網上紀念館,通過郵件、微博、博客、貼吧、手機客戶端等方式提供、展示與抗戰有關的歷史文物、照片、影像及撰述、訪談等內容。這種宣傳理念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在短期內收集、展示出大量的內容,高效地實現宣傳效果,在人物類紀念館開展國家合作交流時同樣可以大放異彩。
創新旅游宣傳手段,邁入國際舞臺。人物類紀念館應增強公眾認知與互動,適應文化休閑經濟的需要,加強和創新自身品牌的宣傳,使人物類紀念館成為所在區域重要的旅游資源,并積極納入國際旅游精品線路。
研究和人才
樹立博物館文化資源屬于人民、博物館文化發展依靠人民、博物館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把研究成果轉化、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物類紀念館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環節,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建設信息平臺,提升研究水平。加強人物類紀念館網絡資源體系建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數字化博物館建設,不斷提高博物館管理現代化水平,為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務。
“朝華文庫”是1999年建成開放的上海魯迅紀念館新館的一個擴充組成部分,專門收藏一批魯迅同時代國內外相關專家、名人、友人的文化遺存和積累,包括手稿、來往信件、藏書與本人著譯、照片、字畫、文房四寶,以及有紀念意義的生活用品等,兼有保藏、展示、研究和紀念四大功能。目前已成立了23個專庫,收藏藏品5萬余件。一個人的社會網絡極其重要,研究周圍人群,比孤立地只以魯迅個人的文本來分析立論更有意義。這群人的文化遺存,可以與魯迅相互輝映。“朝華文庫”為公眾呈現了“別人”眼中立體真實的魯迅,也為世界范圍內的魯迅研究提供了豐富珍貴的歷史資料共享平臺。
鼓勵創意產業,參與國際文化競爭。當今世界,文化產業方興未艾,在各國GDP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紀念館,有效地培育了人們的文化心態、文化消費理念和習慣,此類大眾文化設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搭建了厚實的基礎和寬廣的平臺。
人物類紀念館擁有豐富的文化創作資源,應該充分運用國家扶持文化創意產業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國外力量與人物類紀念館合作,建立文化產品開發網絡,培育文化產品研發示范項目。開展人物類紀念館文化產品交流、交易和展評活動,鼓勵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建設文化產品交易中心、創意園區和生產基地,形成產業集群,增強文化產品在文化產業和消費體系中的競爭力。
加強專業交流,培養領軍人才。積極與世界各國博物館同行開展交流、學習、互動,加強人物類紀念館從業人員的專業教育、志愿者培訓,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以中青年為重點,培養業務骨干、學術帶頭人,造就一批優秀的管理經營、建筑規劃、藏品修復、文物鑒定、陳列展示設計、教育傳播、文化創意、國際交流合作等急需緊缺的學科專業領軍人才。
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是增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相互了解、聯絡感情和加強合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國躋身國際社會,樹立形象、擴大影響的重要途徑。人物類紀念館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應該更多地擔負起促進文化交流的重任,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好對外交流工作,發揮推進文化創新的作用,向世界民眾展示我國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與和平和諧的文化理念,進一步增進世界各國民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責任編輯 :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