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公地”是一個動態抽象的概念,它的內涵因不同的產業對象、不同的發展階段而變化。“產業公地”的理念不僅適合于制造業領域,也適合于服務業領域,特別是像旅游這樣的綜合性產業,更需要用“產業公地”的思維來指導和引領。
□蔡建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確立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理念,審時度勢、高屋建瓴、影響深遠。五大發展理念為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指明了新的方向。在“一帶一路”戰略以及高速鐵路大發展等背景下,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以及旅游產業公地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是相對于傳統的小區域、小范圍內的旅游而言的,是跨越多個省區甚至多個國家的旅游合作方式。新的交通條件,使旅游者的出行能力和到達范圍大為增加;“一帶一路”等戰略的提出,使區域合作迎來新機遇,大尺度區域旅游建設也因此而顯得迫切和必要。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有更開闊的視野,破除行政區劃界限甚至是國際界限,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在刺激生產要素跨空間流動和配置的同時實現資源的共享,通過旅游產業公地建設來鞏固區域旅游業的良性發展,最終實現“共同發展,共享繁榮”。
一、“產業公地”的由來與內涵
“產業公地”一詞來源于制造業領域的研究。2012年10月,美國哈佛商學院加里·皮薩諾和威利·史兩位教授合作出版了《制造繁榮:美國為什么需要制造業復興》(《Producing
prosperity:whyAmericaneedsamanufacturingrenaissance》)一書,書中提出了“產業公地”的理念,并圍繞“產業公地”就美國制造業復興、重獲國家競爭優勢等問題展開了有力論述,“產業公地”一詞也漸漸走入人們的視線。
猶如牧民們放養牲畜存在“公共用地”一樣,產業或行業中也存在“公共用地”,這種“公共用地”便是“產業公地”。在制造業領域,產業公地是指根植于企業、大學和其他組織之中的研發與制造的基礎設施、專業知識、工藝開發能力、工程制造能力等,這些能力共同為一系列的產業成長和技術創新提供基礎;它是由各種專有技術、產業運作能力和專業化技能的網絡交織構成,這些能力和要素嵌入在勞動者、競爭者、供應商、消費者、合作型的研發項目以及大學之中,并且通常向多個產業部門提供支持。此處,有關制造業的基礎性共性技術是產業公地的核心能力,是產業之樹扎根和發育最關鍵的要素。可以說,本地的產業公地是長期競爭優勢的根本源泉,一塊強大的產業公地可以向其成員提供強勁的競爭優勢,促使成員間的高效合作,從而惠及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二、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中的“產業公地”
“產業公地”是一個動態抽象的概念,它的內涵因不同的產業對象、不同的發展階段而變化。“產業公地”的理念不僅適合于制造業領域,也適合于服務業領域,特別是像旅游這樣的綜合性產業,更需要用“產業公地”的思維來指導和引領。
旅游業的綜合性在于它是一個集“吃、住、行、游、購、娛”,甚至“商、養、學、閑、情、奇”等多種要素的大產業,牽涉餐飲業、交通業、娛樂業、制造業等若干個不同的行業。鑒于此,我們可以將旅游產業公地定義為“一系列能夠支撐旅游所屬行業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和關鍵能力的集合”。
總體而言,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中的“產業公地”主要包括區域合作規劃與制度、旅游基礎設施、旅游公共信息服務、產品制造能力和旅游教育與培訓五大方面。
1.區域合作規劃與制度。大尺度區域旅游的合作與開發需要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并由相關區域政府推動或引導。區域合作規劃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能有效利用區域內的各種資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即使沒有規劃,一個合作意愿也往往能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正如“一帶一路”,到目前為止,它并沒有明確的戰略規劃,只是一個愿景,是沿線國家及人民共同的心聲和愿望,而這種意愿則成為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中最重要的產業公地。大尺度區域旅游特別是跨國旅游中需要簡化、規范、統一各種出入境制度,建立游客能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構建無障礙旅游區,而這些均是旅游產業公地建設的制度基礎。
2.旅游基礎設施。旅游基礎設施是指為適應旅游者在旅行游覽中的需要而建設的各項物質設施的總稱,是旅游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在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過程中,特別要關注的旅游基礎設施有交通系統、住宿系統和便民惠民系統三大類。交通系統由交通方式、交通線路、終端和技術四個基本要素構成,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影響因素,而旅游產業的發展則依賴于有效率的、高質量的、高容量的交通系統;住宿系統特別是酒店業的發展水平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便民惠民系統則反映了城市發展的質量和內涵。這些要素均不為旅游業所特有,但確是區域旅游發展中產業公地的重要內容。
3.旅游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信息化成為任何一個行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旅游產業也不例外。在我國的旅游發展實踐中,“智慧旅游”已經鋪開。智慧旅游就是游客與網絡實時互動,讓游程安排進入觸摸時代,它具有導航、導游、導覽和導購四個基本功能,具有全面物聯、充分整合、協同運作和激勵創新四個特點,它順應了大尺度區域旅游發展中更多游客群體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智慧旅游的開展是以旅游公共信息服務為基礎和前提的,智慧旅游中的高端技術應用必須通過旅游信息來支撐,而這些信息也是其他行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屬產業公地的重要范疇。
4.產品制造能力。業界普遍認為,購物是旅游業傳統六要素中最具彈性的要素,對拉動旅游經濟的貢獻最大,然而卻很少有人將旅游業和制造業緊密聯系在一起。事實上,現代旅游業特別是游輪旅游等旅游新業態更多的是建立在制造業基礎上的,“工業旅游”也在東莞等不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盛行起來。即便是旅游購物,游客也早已不局限于旅游印刷品、旅游工藝品、土特產等傳統旅游商品的購買,而更多地轉向家用電器和生活用品,我國游客瘋搶日本馬桶蓋等事件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中要特別重視產品制造能力的提升,制造能力又往往與創新能力相伴而生,是產業公地優勢的重要來源。
5.旅游教育與培訓。從動態和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旅游教育和培訓是關系地方旅游業發展的最本質要素,旅游產業競爭力最終要通過專業化、高素質的“人”體現出來,而在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中,旅游人才的角色和作用更是不可小覷。事實上,旅游教育和培訓的效果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它在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持的同時,還產生了諸如良好的投資與人文環境、人力資本集聚等外部效益,為區域其他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條件。而這些外部效益又使地方的競爭能力得到加強,給外界展現一個更具吸引力和魅力的旅游地形象。因此,旅游教育和培訓也是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中產業公地的必要支撐。
三、大尺度區域旅游“產業公地”建設策略
1.優化區域合作規劃,加大產
業公地投資。政府對區域發展的規劃以及對產業公地的投資體現出政府行事的前瞻性和一致性,是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首先,政府要從歷史傳承性、地域相鄰性以及經濟合理性等特性出發,并圍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目標和重大戰略決策,合理界定區域合作的大范圍、大框架,優化區域旅游的邊界,為大尺度區域旅游提供可行的空間;其次,政府要以官方的形式制定區域旅游合作規劃,或者以官方的形式表達區域旅游合作意愿,以使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快速地步入正常的軌道;第三,政府要加大對旅游交通設施、旅游信息網絡等產業發展共享要素的投資,以鞏固并發展大尺度區域旅游產業公地的競爭優勢。
2.注重制造能力提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現代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與制造業的發展越來越緊密,跨越傳統旅游商品的旅游購物對各國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迫切要求旅游業提質轉型升級。首先,政府及社會輿論要加強基于強大制造業的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的宣傳,重視旅游購物的經濟貢獻率,為跨區的旅游購物營造舒適、安全的環境;其次,區域內的企業要加大對產品研發的投入力度,提升產品的設計與制造能力,生產受各國游客青睞的產品,為游客的購物選擇提供更多的機會;第三,國家要重視游輪、游艇等旅游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搶占高端旅游市場,為大尺度區域旅游合作與開發創造新的形式和途徑,并強化旅游產業公地的競爭優勢。
3.夯實人力資本基礎,加強人才市場建設。完善的旅游硬件設施和制度環境,再加上本地化的“緘默知識”,就有利于形成旅游產業公地的競爭壁壘,而“緘默知識”的效應是通過“人”來實現的。首先,全社會要重新認識“旅游人才”的界定,將“旅游制造人才”納入旅游人才體系,而不再是局限于導游、計調、旅游商品銷售員等直接的旅游從業人員;其次,國家和地方要重視旅游教育與培訓,營造干前學、干中學、干后學的學習氛圍,創建學習型社會,不斷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質,變人力資源大國為人力資本強國;第三,政府要多渠道積極引進多層次旅游人才,甚至可將游客納入臨時人才體系,擴大本區域的勞動力池,為人才市場建設創造條件,為區域旅游產業公地注入持續競爭優勢。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旅游與管理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