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山
近日,新華社發文批國人“吃相”。以自助餐為例,一對外國老夫婦在長江三峽郵輪上吃自助餐時,發現吃的都被拿光了。而他們旁邊的中國游客,每人面前都是幾個大盤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他們覺得這樣浪費食物太可惜了,于是投訴。一位導游也表示,在日韓等國家旅行時,常見到中國游客取自助餐時連吃帶拿。
國人在海內外旅游時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早已成眾矢之的。此次輿論的焦點集中在“浪費”上,不經意間引發了更多共鳴,因為餐飲浪費,尤其是自助餐浪費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部分網友不免又將問題歸結到國民素質與劣根性上。雖說這樣的觀點大方向沒錯,但仍有失偏頗,同時也不太公平。
吃自助餐時浪費食物,不只中國才有,在全世界范圍內恐怕都有一定普遍性。與其說是中國人的劣根性,不如說自助餐誘發的劣根性更為恰當。只不過中國人口基數大,就算0.1%的人行為不端,也是個很可怕的數字。當然,“外國也有”并不能成為“我們也可以”的借口,充分自我審視、自我反省,提高游客乃至所有國民的文明素質,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崇尚勤儉節約,正如《朱子家訓》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遺憾的是,有些人對勤儉節約的理解太過狹隘,甚至等同于占便宜不吃虧。自家的一粥一飯當然要珍惜,而在外面多吃多占、連吃帶拿、把花的錢都吃回來,應該也算另一種節約。所以才有了“餓得扶墻進去吃,撐得扶墻才出來”之語。
其實,無論是自助餐浪費,還是在餐廳里大聲喧嘩,旁若無人地抽煙,都源自公共意識、公共精神的欠缺。中國傳統文化的確有諸多燦爛閃光之處,但多強調家國、民族,而很少論及社會、公共的概念。1872年亞瑟·史密斯說,中國人的生活中沒有“公共”二字。魯迅、柏楊、林語堂在談到中國人素質時,對此也毫不諱言。當這種傳統思維遭遇現代文明時,矛盾沖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很多成年人文化素質并不低,在公共場合卻仍做出種種丑陋表演,原因就是對公共空間缺少敬畏,對現代文明基本的規則意識感悟不夠。
要改良國人難看的吃相,首先就應從涵養公共意識、公共精神做起,樹立“錢是你自己的,資源是大家的”觀念。當每個人都明白在個人、家庭之外,還有社會,還有公共領地;都能主動遵循公共規范,維護公共利益,才能真正構建起現代文明社會的地基。
(責任編輯 :歐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