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日前撰文稱,如今,“刺身”一詞已經走向世界,為各國民眾所熟知。以生魚片為代表的日本生食文化,也逐漸被各國“吃貨”接受和喜愛。最近,日本網上瘋傳的一段生食青蛙的視頻,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幾近撞破“吃貨”底限。
文章稱,位于東京新宿的一家名為“朝起”的居酒屋,素來以生猛出名,食客們在這里不僅可以生吃鹿肉、野豬肉等日常餐桌上難見的食物,還能一飽“口福”和“眼福”,其中,“活青蛙刺身”就是其招牌菜之一。

“活青蛙刺身”。
廚師會在現場將活著的青蛙去皮,將各個部位肥美的蛙肉連同完好的蛙頭放置冰塊之上,擺成造型,周圍配有檸檬、沾芥末和醬油,并為其取名“活蛙造”。更為出奇的是,青蛙被食用時,依然處于活著的狀態,而且從客人視角看,盤中的青蛙宛如揚起臉來,瞪大眼睛與其對視,真是一道超級“重口味”。
文章指出,視頻一流出,馬上遭到了一些日本網友的差評,認為“感覺青蛙看著人類在吃自己”,直倒胃口。還有人大呼這樣的吃法徹底“毀三觀”。但是,也有不少人則表示,看起來很美味,非常值得一試。有的日本網友甚至表示,“活蛙造”不但開發了新食法,更是體現了日本生食文化的美感設計。
這樣吃青蛙是否殘忍暫且不論。很多人心中或許還有一個更大的問號:青蛙身上那么多細菌、寄生蟲,日本人這樣吃青蛙真的就不怕生病住院,甚至中毒嗎?
文章分析稱,生食文化雖然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也并不是其專利。在世界范圍內,沿海國家生食海鮮、大陸國家生食蟲類等的例子不在少數。比較起來,像“活蛙造”這樣,日本真算是把生食文化推進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日本人敢于下口,離不開其抱有的種種自負。
文章指出,一是水域環境質量高。日本作為島國,四面環海,境內水域也十分豐富,自古就有“靠水吃水”的傳統。雖然日本在經濟高度成長期也經歷了環境污染,但不可否認,正是因為生食在日本文化中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更是日本文化的“形象大使”之一,客觀上也迫使日本必須高度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
日本生食文化的不斷擴展,是以持續良好的生態為大前提的。干凈的水域環境,既是日本生食食物的來源,又是生食安全性的最基本保障。
二是保鮮技術發達。2015年米蘭世博會上,日本將生魚、生食文化和技術,作為重點宣傳的傳統文化內容之一。在日本傳承至今的保鮮技術中,最為代表性的當屬“活式針破脊髓”法,通過對活海鮮、水鮮脊髓進行破壞,最大限度降低生物自身組織消化速度。
不僅如此,伴隨更多新技術不斷研發,日本作為生食大國,對自身的保鮮技術有著執著的鉆研和追求。這是助推其生食文化發展的又一環節。

資料圖:日本刺身。
三是日本人難以割舍的自然情結。比起木式建筑、相撲運動等其他領域,或許再沒有比生食文化更能體現日本人自然觀的了。雖然日本飲食在種類上略顯單調,但始終走得是“原始路線”。
長期居于較為豐富的自然環境之中,日本人自古善于和易于獲得新鮮食物,比起開發多余的調理方法,更加重視食物原味、營養,視其為自然的恩惠。因此,生食不但符合日本人根深蒂固的自然觀,更被賦予了“高大上”的品味,促使著日本飲食文化不斷演變。
文章最后指出,生吞章魚,活吃青蛙,這些似乎已經遠離文明社會的場景,在當今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中依然不斷上演著。這背后不僅有“吃貨之勇”,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能只用文明與野蠻、對與錯來評判。
(責任編輯 :徐晶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