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經營開發模式頻遭吐槽
7月中旬,四川盆地開啟燒烤模式,全省多地氣溫飆升至歷史高點。青城后山,一個普通民房單間飆升到380元/天,正在那里避暑的市民高女士被一投資型度假物業所吸引,“18萬元買一套,夏天來度假應該很不錯。”
但是,這個念頭很快被同行的家人打消:“你一年又能來住幾天嘛?”“你看這么大一個小區人都沒得幾個,安不安全都不曉得”……與此同時,中國(四川)國際旅游投資大會在成都召開,包括王健林、梁上燕等地產界牛人,以及劉志峰、易鵬等專業人士齊聚成都,集體吐槽傳統旅游地產的開發模式。為何旅游地產遭遇信任危機?傳統開發經營模式是否走上了不歸路?
路越走越窄傳統旅游地產遭吐槽
“以前的路肯定走不通。”在談到旅游地產的發展前景時,盤古智庫負責人易鵬毫不掩飾地對現有模式吐槽。在他看來,房地產和旅游本來就屬性相悖,之前兩者貌似融合,是因為房地產在行業巔峰期盲目擴張,“旅游地產、工業地產、產業地產……”其實,這都只是“巧立名目”整合資源而已,按照地產模式運作必然走不通。“有一些成功的個案,但是并沒有提煉出可以復制的通行規則。”
而且,隨著房地產周期的變更,以及其他產業的更迭,房地產對其他行業的整合號召力已經逐漸減弱,“去房地產化”成為一個明顯的趨勢。國際旅游投資協會副會長梁上燕告訴四川日報記者,“真正的旅游地產項目,要注重對文化屬性的挖掘,進而實現項目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傳統地產立項、規劃、開發、銷售的模式注定將會走向死胡同。”
今年以來,本土旅游地產市場十分平淡,銷售難和去庫存成為開發商面前的兩大難題。依靠傳統模式支撐的旅游地產開發,遭遇產業調整和經濟周期的雙重壓力。青城山某項目負責人表示,“自從6月份銷售火了一陣之后,市場又快速歸于沉寂。”而其他區域的旅游地產項目也表示壓力不小,“以前每年有半年銷售旺季,現在感覺基本上只有兩三個月。”處于營銷一線的曾林這樣告訴記者。看來,旅游地產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
縱論行業未來“將是一次有難度的升級”
7月在成都召開的中國(四川)國際旅游投資大會上,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峰表示,旅游地產是房地產業的重要板塊,在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新階段,旅游地產將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劉志峰舉例說,萬達將把旅游地產做大做強,已形成了以長白山、西雙版納度假區為主的綜合旅游投資開發模式;華僑城主題公園將旅游地產作為主業發展,進入了世界主題公園的四強;碧桂園通過發展旅游休閑地產,在廣東、貴州、山東、四川開發了系列旅游度假項目。他認為,“旅游地產將旅游資源與不動產相結合,與商務、商業相結合,涵蓋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需求,將房地產推向高品質、高層次、高附加值的發展階段。”
曾經有著多年房地產營銷經驗,在浸淫房地產行業多年之后,梁上燕以旅游行業資深專家的身份亮相本次大會。“中國的旅游產業走到一個需要升級的路口。”在接受采訪中,梁上燕這樣告訴記者,以四川為例,這里旅游資源豐富,多數優質旅游資源已完成第一階段的產業開發,現在面臨產業升級的問題,但這是一次“有難度”的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求高了,社會要求高了,消費者要求高了,發展商要求高了,資本的要求也高了。在沒有規劃好產業模式之前,可以適當慢一點,不要浪費了天然賜予的寶貴資源。”
易鵬則認為,開發旅游地產,應該在“融合”與“結合”兩個方面發力,所謂“融合”,是指作為重要的新技術手段,大數據以及“互聯網+”要積極融入其中;“結合”,是指旅游產業要做大做強,還是要和周邊產業良性互動,比如文化、創意、電影……要讓一個好的旅游地產項目形成良性循環,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投資、運營、管理和服務,真正讓游客從觀光游變成度假游,真正使游客流連忘返,從“長期價值”的角度來運營項目,這是各路大佬對于旅游地產發展新模式的一個基本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