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2sq42"><cite id="2sq42"></cite></acronym>
  • <nav id="2sq42"></nav>
  • 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頁 > 中經旅游滾動新聞 > 正文

    吉林:白山黑水間的紅色營盤

    2015年07月08日 07:47   來源:大連新聞網   

    1

    2

    3

    蒿子湖楊靖宇密營正門。

    抗聯戰士使用過的大碾盤。

    司令部原址和旁邊復原建筑的對比。

    抗聯戰士發明的“青松灶”。

      魏拯民:

      紅松黑土見證的

      烈火青春

      說起抗聯將領,很多人腦海里會浮現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等人的事跡,然而說到魏拯民,卻是連采訪團里的很多人都是滿臉疑問。其實魏拯民在抗聯里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楊靖宇的親密戰友,在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犧牲后,正是他接過了率領抗聯第一路軍的重任。

      吉林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吉林市北山公園革命烈士陵園內,魏拯民就是紀念館介紹的主要人物。

      和很多抗聯將領一樣,魏拯民這個名字也是一個化名,他原名關有維,1909年2月3日出生在山西省屯留縣王村一個教書兼務農的家庭。16歲那年,魏拯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也就是現在的太原五中。在那里,魏拯民結識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者——彭真。1927年,魏拯民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家鄉屯留縣關帝廟為據點開展愛國運動。

      1932年,當穿著長衫,戴著禮帽、眼鏡,文質彬彬的魏拯民出現在哈爾濱時,他已是河北省委和北平市委派往哈爾濱的地下工作者。臨行前,他曾經對戰友說過這樣一段話:“我雖沒見過長白山,沒見過松花江,可我一閉上眼睛,就像看到那里到處是煙火,到處是血跡。我立刻想到那里去,拿起武器和敵人拼個你死我活。”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紀念館內,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仿佛把采訪團帶回了那段崢嶸歲月。講解員講述的一段段血與火的故事,讓采訪團成員們熱淚盈眶。

      1941年3月8日,在胃病、心臟病的折磨下,在靠吃草根、煮樹皮湯度日的艱苦條件下,魏拯民這位東北抗日聯軍著名將領,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戰友們,年僅32歲。在那樣特殊的環境下,戰友們沒能為他鳴槍致哀,沒有舉行追悼儀式。紅松下埋葬了他的青春與熱血,泥土中滲透著他的血肉與忠誠。讓人悲憤的是,在叛徒的帶領下,日寇挖出了烈士的遺體,砍下了他的頭顱,剩下的軀體也被焚燒在紅松之下。

      英雄已逝,但黨和人民沒有忘記英雄。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多次派人進山搜尋烈士遺骨,直到1961年10月,勘察人員才在烈士殉國地旁找到了沒有頭顱、零散的遺骨并豎立了墓碑,重新安葬。2000年9月,魏拯民的遺骨遷入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讓烈士英靈得到了安息。

      在天然氧吧中的

      紅色旅游

      一路行來,記者為吉林市總結了一個“三多”的特色,山多、水多、樹多。吉林市地處長白山山脈,山多自不必說,而吉林市境內水系也非常發達,由松花江、拉林河、牡丹江3個水系的部分河段和支流組成,10公里長以上的河流就有277條。

      當采訪團的車隊行駛在山間靜謐的公路上,旁邊就是潺潺的流水,而兩旁茂密高聳的樹林,讓采訪團置身于一座天然氧吧中,也讓采訪團采訪過程中那沉重的心情得到了釋放。

      有著這樣得天獨厚的資源,讓旅游業成為吉林市的一個重要產業,據了解,2014年吉林市共接待旅游者3000萬余人次,而紅色旅游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增長點。

      從吉林市烈士紀念館和紅石國家森林公園了解到,這幾年紅色旅游的人數都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為此吉林市政府對紅色旅游也下了大力氣,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已經多次擴建,紅石國家森林公園中,記者見到了正在建造、預計今年8月份竣工的楊靖宇紀念館。

      蒿子湖楊靖宇密營

      保存最好、規劃最大的抗聯密營

      對于當地的百姓來說,憎恨的不僅僅是入侵他們家園的日寇,他們更憎恨的是抗聯中的叛徒。而位于吉林紅石國家森林公園內的蒿子湖楊靖宇密營,之所以成為保存最完好、規劃最大的一座抗聯密營,也是因為叛徒程斌。

      據公園的工作人員趙芙穎介紹,程斌是楊靖宇領導下的抗聯第一路軍中的一位師長,對楊靖宇和抗聯的工作十分熟悉,甚至是聽到楊靖宇的槍聲就知道他是用哪只手開的槍,而正是由于這份熟悉,他的叛變給抗聯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趙芙穎說:“當年在吉林市樺甸地區曾有70多處密營,為抗聯戰士的后勤補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程斌叛變后,帶領日寇對這些密營進行了掃蕩,將其全部摧毀。而蒿子湖密營是在此之后建造的,程斌并不知情,所以一些歷史遺跡才能保存至今。”

      從1936年開始,楊靖宇在蒿子湖密營期間,共打了大小戰斗10余次,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直到1939年末,日本侵略者對抗聯戰士瘋狂圍剿,更由于叛徒告密,抗聯損失巨大,不得不退到蒙江和輝南一帶深山密林區。

      山上隨處可見小心毒蛇的警示牌,而采訪團也在路上多次遇見了當地稱為“土球子”的毒蛇,趙芙穎說這個季節,很多遺址的房子里會被毒蛇盤踞,所以都上了鎖,不能進入參觀,膽大的記者只能趴著窗戶向里面看上一眼,但這并不重要,兵營、灶房、水井、磨房、糧倉、飲馬池、槍械所、被服廠、楊靖宇居住地等重要遺址,已經讓采訪團感受到了當年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斗爭場景。

      吃的智慧 枝繁葉茂的“青松灶”

      對在冰天雪地里躲避敵人圍剿的抗聯戰士來說,吃,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在東北,一年當中有四個半月的時間是冬季,寒冷的氣候,厚厚的大雪令人寸步難行。你可能聽過抗聯戰士吃草根、樹皮的故事,但實際上,在深山之中,能夠食用的樹皮并不多,冬天里,抗聯戰士甚至連樹皮都吃不上,很多人腹中都是棉絮。

      “這種樹皮就是當年抗聯戰士的一種珍饈美味。”趙芙穎指著路旁的一棵樹說。樹名“黃菠蘿”,僅有樹皮中的一層“黃柏”能食用,據說現在經濟價值已與黃花梨看齊,采訪團中有人好奇,掰了一小塊放進嘴里,除了苦澀別無滋味,當年的抗聯戰士們是如何從中品出菠蘿的味道呢?

      山路旁,一塊當年抗聯戰士碾糧食用的大碾盤,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和普通碾盤相比它中間的“眼兒”要大了一些。趙芙穎介紹,當年密營的戰士沒有大米、白面、黃豆等糧食,他們更多時候吃的是一種叫橡子的植物,為了將橡子碾成橡子面,因此碾盤的“眼兒”就會比較大。而人吃了之后,往往會大便干燥,非常痛苦。

      不僅是缺少食物,如何將僅有的食物煮熟也是個大問題。在白雪皚皚的冬季,炊煙很容易就會引起敵人的注意。充滿智慧的抗聯戰士們,用樺樹皮卷成幾十米長的煙道,每隔一段距離就在上面鉆一個小孔,讓煙氣慢慢散發,與密林里蒸騰的霧氣混在一起。然而山里并不總是有霧氣,抗聯戰士們又發明了“青松灶”,將灶臺與中空的松樹樹洞連在一起,讓炊煙慢慢散到樹洞里,然后再被慢慢地吸收,這樣就不會產生煙氣。

      讓人震撼的是,這棵為抗聯戰士作出貢獻的松樹至今仍然枝繁葉茂,默默地見證著這段歷史。

      住的藝術 楊靖宇曾住過的“地窨子”

      當年在蒿子湖密營里駐扎著100多名抗聯戰士,為了躲避敵人的視線,密營里的建筑也要“喬裝打扮”一番。最常見的一種方法叫“地窨子”,其實就是在地下挖個半人高或一人高能藏人的坑,再用樹枝、茅草蓋上就好了,抗聯戰士們睡覺都不脫衣服,甚至是抱著槍坐著睡覺。

      除了“地窨子”,密營的建筑還有三種:用樹架子碼起來的被稱為“霸王圈”、靠山而建的叫“依山房”、用木頭兩邊搭起架子的叫“碼架子”。

      司令部遺址就是當年楊靖宇指揮戰斗辦公的地方,記者看到楊靖宇居住的地方也是由原木搭成的“地窨子”,現已自然坍塌,但依稀可看到朽木柱殘跡,四方有土包、樹木等遮掩,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楊靖宇將軍就是在這兒研究作戰計劃、發布命令的。”趙芙穎說。

      從復原的遺址中可以看出,抗聯戰士們的這些居所普遍不高,很難想象,身高1.92米的楊靖宇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指揮并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重大戰役。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

      楊靖宇南滿游擊隊的誕生地

      由于下雨,山路難走,采訪團原定探訪的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不得不忍痛放棄,記者只能從長春日報曾經探訪過那里同仁的描述中,體會一下那里的風采。

      紅石砬子山位于吉林市下轄的縣級市磐石境內,是楊靖宇領導的南滿游擊隊的誕生地和主要活動區。

      1932年11月楊靖宇來到磐石,按省委的決定將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在紅石砬子山和與之相連的西玻璃河套方圓百里的地方建立了根據地,稱為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

      在紅石砬子山上的八家溝還有紅軍醫院、被服廠、武器修理所和密營遺址;在西玻璃河套的生財溝有紅軍辦公室、武器修理所、炭窯和密營遺址……這些遺址充滿了濃厚的紅色回憶。1982年,老紅軍李克隆曾經回憶,自己在紅石砬子山紅軍醫院住過院,和人們想象中的醫院不同,其實就是在深山老林處挖的山洞子,洞深只有四五尺,進洞時連腰都直不起來,傷員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養傷。

      “雖然楊靖宇將軍和抗聯戰士在磬石只呆了一年,但和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南下時,當地群眾殺豬淘米、問寒送暖。”當地村民曾深情地回憶。

      1.紀念館里,楊靖宇和魏拯民當年在一起的原景重現。

      2.照片中的母子是魏拯民在做地下工作者時,給他打掩護的同志家屬。

      3.魏拯民的遺體就是在這棵紅松下被焚燒的。

      吉林市

      吉林市是東北三省四市黨報“重走抗聯路 銘史看振興”吉林省之行的第一站,其位于吉林省中部偏東,長白山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的松花江畔,距省會長春只有124公里,在長春的啟動儀式后,采訪團當天上午就抵達了吉林市。

      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曾是吉林省的省會,吉林省因其而得名,滿語名為“吉林烏拉”,意為“沿江的城池”,因康熙皇帝東巡吉林城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連檣接艦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被稱為“江城”、“北國江城”。吉林市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是抗聯英勇抗擊日寇侵略的主要戰斗區域,先后有5600多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這里為國捐軀。在這里采訪團走訪了吉林市革命烈士紀念館,抗聯保護最完整、規劃最大的蒿子湖楊靖宇密營以及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閱讀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91视频网址入口,9191网址导航,欧美性高清另类videosex
  • <acronym id="2sq42"><cite id="2sq42"></cite></acronym>
  • <nav id="2sq42"></nav>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2|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亚洲黄色高清视频| 一级人做人爰a全过程免费视频| 5566电影成年私人网站|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卡一卡2卡3卡4|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91精品在线| 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 怡红院色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 老司机永久免费视频| 欧美黑人换爱交换乱理伦片| 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女大学生的沙龙室| 国产人成777在线视频直播| 久久人妻夜夜做天天爽|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婷婷月色| 天堂在线www资源在线下载| 国产一级小视频|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天天做天天躁天天躁|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peeasian人体| 波多野结衣与老人| 国产精品大片天天看片| 亚州**色毛片免费观看| 高清国产一级毛片国语|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国产黄三级三·级三级| 亚洲免费小视频|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护士在办公室里被躁视频|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