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博物館,我們常常會想到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這些藏有奇珍異寶的重量級博物館,而這些著名的博物館里面也總是人滿為患。如果你想要感受當地獨特的文化藝術氣息,不妨跟著我走進尋常巷落,隨意轉轉,可能在不經意的街角,就有一家不那么知名的博物館等著你。
是的,太多這樣小小的博物館藏在城市的角落里。它們有的是專業性的,有的是私人的,有的是冷門小眾的,卻承載著時間和歷史,隱藏著城市的掌紋和氣質。它們常常被粗心的游客所忽視,卻是當地人的心頭好。這些小眾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精彩所在,在這里有收藏者的癡迷,有專業學者的崇敬,更有參觀者的無限樂趣。
傳承城市獨特記憶2010年,我在北海道的一個鄉村,參觀了一間規模很小的博物館,其中收藏的文物,都是反映這座小村莊歷史變遷的物品。上至遠古時代的化石,下至近代村里老百姓生活起居的各種物件。在外人看來,的確都是些不起眼的東西。可是在當地人的眼里,這些東西如實記載了他們的前世今生,栩栩如生的記憶,揮之不去,歷歷在目。
威尼斯的水道就像北京的胡同一樣,是城市的名片,傳承著一種來自于幾百年前的歷史基因。離開人潮涌動的圣馬可廣場,隨便選一條小路走下去,穿越縱橫交錯的水道,突然一幢18世紀的老房子出現在我對面:銹跡斑駁的格柵門,磚紅色的墻面上一塊很小的牌子寫著Querini Stampalia基金會。信步走進才知道,這房子本是威尼斯本地顯赫一時的Querini Stampalia家族的住宅,于1869年由該家族最后一位繼承人捐獻給威尼斯城,成立基金會。這座基金會包含有一個圖書館,內藏豐富的關于Querini Stampalia家族以及威尼斯的史料。高樓層的住宅部分被作為住宅博物館利用,展示了18世紀以來的家具、畫作、雕塑等與Querini Stampalia家族息息相關的元素。在這里,你完全可以躲避威尼斯輕薄的水汽,徜徉在威尼斯豐滿的歷史中,滿足你對傳聞中優雅奢華的貴族生活的好奇。其實,與那些城市的地標建筑和景點一樣,這些隱藏起來的小博物館也同樣有著唯一性。往往他們都不僅是單獨存在的個體,若和城市歷史背景結合起來,就是相得益彰的光彩。比如在慕尼黑,你并不能每天都感受著名的啤酒節,但你可以一路打聽在老城中找到這家啤酒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占據了慕尼黑最古老的房子之一,仍具有原來木梁和傳統天堂梯的古老建筑風格,藏在小巷里不仔細尋找很容易就會錯過。博物館詳細地介紹了慕尼黑的釀酒歷史,以及啤酒杯歷史展、啤酒節紀念品等,游客還可以在這里品嘗正宗的慕尼黑啤酒。
主題藏品吸引小眾人群科倫巴美術館是一座鬧中取靜、嘈中見幽的美術館,隱匿在科隆市中心喧鬧嘈雜的巷落間。主商業街一路延伸,接連拐過幾個路口,才能見到這座低調的博物館。“雖毗鄰蜚聲國際的科隆大教堂,這座博物館卻沒能引起大批游客的注意,前來拜訪的多是藝術或建筑愛好者,”德國旅游局首席代表李朝暉介紹道,“因為博物館里的藏品都是關于宗教歷史的藝術品,主要展覽跨越宗教藝術的漫長歷史,從基督教前期直至現代。”
同樣,有些聽起來專業性極強的博物館,大部分人大概一聽名字就會放棄去尋找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倫敦的解剖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就位于倫敦市中心的皇家外科醫生學院,但這是個連大多數倫敦人都不知道的地方。館內有3000多件人和動物解剖學和病理學標本,套用我的倫敦朋友威廉的話來說,進入這個博物館就像走進了影片《沉默的羔羊》中食人狂教授漢尼拔的地盤,而癡迷于各類標本的威廉則是這家博物館的忠實粉絲。
正因為有這些主題博物館的存在,旅行社在設計行程中也會恰如其分為某一人群的游客設計主題線路和專屬服務。中青旅觀光營銷總監龔曉磊告訴記者:“我們的‘希臘10日文化之旅’主打親子市場,全程參觀了雅典、奧利匹亞和克里特的考古博物館,而且還有國家博物館、世界藝術館的義務講解員親自帶隊,并配有隨隊希臘文化講師及配套學習材料,以專業課程化學習配合考古博物館的參觀,伴隨家長和孩子深度體驗希臘歷史文化。”
私人博物館紅遍全球另外,這個地球上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喜歡把自家的院子改成博物館,只熱愛與興趣有關的收藏。熱愛讓他們在收藏的路上越走越快樂,也讓樂于看熱鬧的我們,體會了博物館的另一層含義。比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貓咪博物館——貓柜,貓柜是屋主Bob為了紀念自己的愛貓摩根而建立的私人博物館,由一座華麗的民房改建而成。博物館通過素描、油畫、水彩畫、雕塑等各種藝術和文化形式,展示了一個多彩而有趣的貓的世界。在眾多展品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斯泰因勒的《黑色閑談》和音樂劇《貓》葛莉莎貝拉中曾穿過的經典貓戲服,甚至有畢加索的貓素描,以及埃及貓木乃伊。
在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畔有一個名叫艾因格爾的小鎮,鎮上最出名的就是由繪畫收藏家艾瓦特·施拉德建立的世界上第一間掃帚博物館。施拉德是個孔武有力的男人,家里有3個傭人,但他一生的摯愛就是掃帚。博物館里陳列著他走遍世界各地搜集到的一百多把掃帚,其中包括來自中國、意大利、前蘇聯、芬蘭和印度的,而且都是用過的掃帚。施拉德說:“那些磨損得很厲害、甚至破爛不堪的掃帚說明了農民的勤勞與儉樸,而手柄上鑲銀嵌珠的掃帚則反映了所在國文化的另一個側面。”
在物質高度發達的香港,你大概認為,每個香港人都忙著賺錢,但其實也還有一群香港人愿意花時間去收藏那些看起來沒什么用的東西。最近香港明星古天樂就首次對外展出他的私人電影模型玩具收藏,各大媒體均紛紛驚嘆:這儼然就是一個博物館的規格了。香港旅游發展局中國內地高級市場策劃經理魏永紅告訴記者:“其實,古天樂在香港并不是一個特例,有純屬表達個性的私人博物館的香港人還真不少。只要有一定數量的藏品,在香港的一間樓上鋪也可以變身成小眾博物館。”據悉,香港的鬼片導演彭順2012年在旺角西洋菜南街自費租下了一間舊唐樓改造的樓上鋪,開了一間香港玩具迷你博物館。他的私人博物館內展出了過千件20世紀50至80年代的懷舊玩具,都是他歷年來的珍藏,鎮館之寶有一套市值過萬元的手制聰明笨伯和蝙蝠俠模型,任何人都可以進來免費參觀。彭順曾這樣向媒體表示:“我有種使命感,要將本土玩具承傳下去,因為我是一個喜歡玩具的香港人。”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