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民俗自然史博物館里展示的濟州漁民出海實景模擬。本報特派記者 曹健 攝 ■ 本報特派記者 周元 杜穎 曹健
對在海南生活多年的人來說,即使是第一次來濟州,也感覺似曾相識。從地形上看,兩者都是離島,濟州島扁圓形的輪廓,與海南島的形狀仿佛是調了個兒;從地質構造上看,濟州是典型的火山島,火山口、熔巖等地貌,以及傳統建筑里大量運用的火山石,在海口也能找到影子;從產業發展來看,濟州與海南均以旅游業為主導,并且都被賦予了蜜月島、愛情島的浪漫氣息……
如此相似的一對“姐妹島”,今年迎來了締結友好關系20周年。然而,海南與濟州在史書上的“合體”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清朝初年,顧祖禹所撰歷史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朝鮮篇記載,“濟州城在南原府海島中。亦曰濟州島。朝鮮置州于此。《志》云:朝鮮之濟州,猶中國之瓊州。或曰:即故耽羅也。元大德五年,置耽羅軍總管府,又沿海立水驛,自耽羅至鴨淥江,并楊村梅口,凡三十所,今仍曰濟州。”
“朝鮮之濟州,猶中國之瓊州”,古人“無心插柳”的一句話,為友城寫下了美麗的前緣。
若再往前梳理,濟州與中國也有著頗深的淵源。
濟州島位于東海,隔濟州海峽與朝鮮半島相望,北距韓國南部海岸90多公里,地扼朝鮮海峽門戶。濟州古稱瀛洲,傳說徐福受秦始皇派遣,帶著童男童女渡海去神仙所在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尋找不老藥,其中“瀛洲”就是今天的濟州島。
盡管難以考證,但這一傳說還是在濟州留下了印記。關于濟州島“西歸浦”市地名的由來,有種說法是徐福到達濟州島后經過正房瀑布,在此處再次渡海西歸。至今,在西歸浦市還有當地人修建的徐福公園。
史學界對徐福東渡的確切航線沒有定論。但據史料記載,自南朝起至唐宋時期,濟州都是中國與朝鮮和日本海上往來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貨船從山東文登東渡黃海,到達朝鮮南部,過濟州海峽,經對馬島、一岐島往日本。這條航線逐島航行,雖航期較長,但安全系數較高,沿途方便補給。
同為海島,同為古代海上商貿航道的重要補給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又為濟州和海南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姐妹島”今生的更多精彩如何書寫,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