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甘肅省博物館佛教藝術展廳內設置多個“文明參觀,謝絕錢幣”的醒目標示,引導觀眾“不拜佛祈愿”。 馮志軍 攝

5月21日,甘肅省博物館佛教藝術展廳內設置多個“文明參觀,謝絕錢幣”的醒目標示,引導觀眾“不拜佛祈愿”。 馮志軍 攝

圖為甘肅省博物館一年來收集整理出游客擲幣祈福的“善款”,這些錢將全部捐贈給省內的相關的文博單位,用于文物保護和維修工作。 馮志軍 攝
近日一條關于“甘肅省博物館一展廳佛像四周堆滿游客拋擲紙幣”的消息成為網絡熱點。甘肅省博物館21日對此回應稱,該館佛教展廳內的石窟場景屬復制品,不存在文物遭破壞,游客“擲幣祈福”是一種在藝術氛圍感染下的“互動”,非“不文明”現象,但并不提倡這一行為。
甘肅省文化廳副廳長、甘肅省博物館館長俄軍21日坦言,該館佛教藝術展館開展近5年以來,不斷有觀眾投擲錢幣祈福的現象,工作人員也屢次勸阻觀眾,倡導文明參觀,并在展廳內設立“文明參觀”的標識牌,但長期以來仍有不少觀眾陸續投擲。
作為佛教從西域向中原漢土傳播的必經之地,甘肅境內至今留存著大部分早期開創的石窟寺和豐富的佛教文物遺存,其是當時佛教興盛的生動體現和具體反映。得地利之便,佛教遺珍成為甘肅省博物館的館藏特色之一。
網曝遭“游客擲幣”的《莊嚴妙相——甘肅佛教藝術展》于2010年6月開展,2011年被評選為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展覽由跨越十六國時期至明清近1700年歷史的147(組)精選出的佛教文物組成,有石窟寺造像、單體造像、造像碑、造像塔及其他雜項佛教文物,內容幾乎涵蓋了佛教文物中的所有類型。
“經過定期進行清理和記賬,目前已累計收集到近18萬元的‘善款’,主要除人民幣之外,還有少量的韓元、日元和美元。”俄軍透露,由于甘肅文物保護維修經費有限,部分省內文物保護研究單位條件艱苦,缺少文物經費,這些善款都全都用于文物的保護和維修工作。
事實上,發生在甘肅省博物館的“觀眾投擲錢幣祈福”現象并非特例,近年來在國內甚至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紀念館中,觀眾自發自愿的投擲“祈福錢幣”的現象都普遍存在。
根據媒體報道,如北京藝術博物館內萬壽寺主殿就有觀眾擲幣祈福,幾座較大佛像底座上可以看到觀眾投擲形成的缺角,佛像沒法用玻璃罩保護,管理方只能設置善款箱以減小對文物的傷害;北京十三陵的地宮內,同樣出現游客大量投擲錢幣祈福的現象;甚至北京自然博物館恐龍展柜內也被游客投入錢幣。
“甘肅省博物館佛教藝術展廳內的石窟佛教造像,本身是實景復原,觀眾投幣對文物的安全沒有影響。”俄軍否認“觀眾擲幣祈福”屬于不文明行為。他說,這種現象恰恰是在展廳藝術氛圍的感染之下,觀眾自發、自然地和眼前的佛教藝術產生“互動”,這種行為對其他觀眾參觀和陳展藝術品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我們從不提倡在展廳內投擲錢幣,展廳管理人員甚至時常會與祈福觀眾因此發生爭執,但勸說效果往往不佳。”俄軍呼吁,盡管擲幣祈福并非“不文明”,但這種行為會使純潔的藝術行為變得“世俗”,觀眾是在這里觀看文物、了解歷史,而不是拜佛祈愿。
“目前世界各地沒有類似的硬性禁令,對‘擲幣祈福’都是容忍的。”俄軍表示,對此行為不提倡,但又無法硬性反對和阻止,因此博物館管理方處于一個兩難的選擇之中。(完)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