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桂林洋高校區道路旁,整齊排列的太陽能路燈。本報記者 張杰 攝
舊 解放軍加強團突破“伯陵防線”,“八一”軍旗在敵前沿陣地飄揚。 本報記者 陳蔚林 通訊員 章偉 翻拍
新 海口市桂林洋農場福創港,當年解放軍登陸的港口在建設中發生了巨變。 本報記者 張杰 攝 ■ 本報記者 陳蔚林 周元 通訊員 陳玉安
天陰,風起雨濛濛,位于海口市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內的福創港,海水開始漲潮。岸邊,曾經茂密如織的海防林稀稀疏疏,沙灘上還倒伏著盤根錯節的木麻黃樹樁,那都是去年超強臺風“威馬遜”留下的痕跡。
而在1950年4月1日,正是這片郁郁蔥蔥的海防林,為解放軍第43軍127師加強團3733名鐵血戰士登陸福創港后,提供了天然的掩體。海防林另一邊,有正等待接應的瓊崖縱隊戰士,還有期盼解放大軍已久的瓊北群眾。
65年時光如駒,硝煙散盡,但只要提起“福創港登陸”,附近村莊的耄耋老人還是會想起那個恐懼與興奮交織的夜晚:“我們被槍聲驚醒,一家人躲在床下,不光求自保,更希望解放大軍順利登上海南島。”
準備迎接渡海大軍
今年93歲的桂林洋振家社區居民林開歐,是1945年入黨的老黨員。解放軍在福創港登陸時,他擔任振家村黨支部書記。一提起當年的情景,老人有說不完的話。
1950年3月,解放海南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按照預定的作戰方針,解放軍4個先鋒部隊將分2批4次潛渡海峽,再與瓊崖縱隊配合迎接野戰大軍主力部隊登陸。
林開歐等人接到配合渡海部隊從福創港登陸的命令時,已有第40軍的一個加強營(渡海先鋒營)、第43軍的一個加強營、第40軍的一個加強團成功登陸,還有第40軍352團的兩個排在雷州半島海面執行任務時,被洋流驅使漂過瓊州海峽,也果斷選擇了登陸海南島。
幾批解放軍成功登陸,讓海南的國民黨守敵大為震驚,立即抽調兵力加強兩側海防守備及海上巡邏。“但是,我軍對此并不感到威脅。因為敵軍的心理防線早已被我們攻陷,他們的抵抗都是綿軟無力的。”原瓊山市黨史研究室主任王萬江分析,解放軍選擇在福創港登陸,還有許多考慮,“前期渡海部隊帶來了電臺和密碼本,兩岸部隊取得了聯系,充分研究后認為,福創港海灘平緩,海防林茂密,有利于快速登陸后快速隱蔽展開對戰。最重要的是,福創港一帶群眾基礎雄厚,百姓們擁軍愛軍的積極性非常之高。”
今年91歲的周秀英阿婆是桂林洋振家社區居民,她告訴記者,當地干部群眾在準備接應大軍時,充分表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有的利用成束的手電筒做“信號燈”與大軍聯絡;有的把情報放在約定的樹洞里,蓋上椰殼讓交通員取走;有的混在被迫為敵修工事的群眾隊伍里,隨時準備接應部隊。
周秀英的任務是在北風吹來時,用高高的竹竿把一盞明亮的馬燈撐起,豎在岸邊當作渡海部隊的指路燈。說到這里,她仿佛想起什么似的,挺起佝僂的身子高聲道,“哪怕是命丟了,燈也不能倒下!”
在她的記憶里,那幾天的福創港分外熱鬧。周邊的村莊里,瓊崖縱隊的戰士們來來往往,民兵組織和村民們自發組成救護隊、擔架隊、送糧隊甚至洗衣隊,事無巨細地準備著,等待迎接他們心中的解放大軍。
當時,國民黨軍隊有一個旅部在瓊山縣塔市鄉駐扎,為了確保渡海部隊安全登陸,瓊崖縱隊第三總隊一團和獨立團和第43軍128師渡海先鋒營的戰士們,先期趕到附近鄉村駐扎,與敵軍形成相峙之勢,準備在大軍登陸時從后方鉗制敵軍力量。
三面夾擊迫敵軍潰退
海峽的那頭,從北方戰場趕來解放海南的將士們也在做著準備。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邢詒孔告訴記者,從登陸前兩個月開始,沒有打過海戰,甚至沒有坐過船的渡海大軍就在海邊搭起草棚,日夜忙著收集和改造帆船、安裝通訊器材、制作救生設備等,還用蕩秋千的方式試圖克服暈船,用木板搭在岸上模擬搖櫓……把一只只“東北虎”硬是練成了“海蛟龍”。
訓練間隙,瓊崖北區地委原宣傳部長陳說一次次對戰士們深情地說:“海南300萬軍民都在迎接解放大軍。那一片片椰林到處可見,風一吹,就有陣陣清香飄灑,有芭蕉、香蕉、芒果,各種各樣能吃的水果長在樹上。海南島就像是一幅畫……”
“啊……海南真美!”人群里一陣贊嘆。這其中,第43軍127師師長王東保的聲音尤為響亮:“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讓給敵人?”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到來。3月31日夜間10點半,北風起,第43軍127師一個加強團的3733名指戰員,分乘88艘帆船從雷州半島博賒港起渡,預定次日在瓊山縣塔市鄉福創港一帶登陸。
《解放海南島》一書中,記載了當時加強團渡海作戰的情景,至今讀來仍讓人震撼不已。
就在加強團前進途中,敵軍發現了渡海的戰船,敵機一架架俯沖下來,低空對戰船進行掃射、投彈。船上的戰士也架起機槍、步槍,對敵機猛烈回擊,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網,迫使敵機放棄低空作戰。敵軍的大小艦艇傾巢而出,仗著一身鐵甲向渡海部隊乘坐的帆船橫沖直撞,用各種武器構成了一道密集的彈幕,試圖阻止帆船前進。
敵軍沒有想到,我軍的3只單桅小木船,竟然繞開火力網直逼敵軍艦艇,在100米的近距離用光彈交織的火網打穿了艦艇的中部,直打得敵軍落荒而逃。木船打軍艦,這在戰爭史上是當之無愧的奇跡!
戰船與海南島又離得近了一些。聽著岸上隱隱傳來的激戰聲,王東保的心里波濤翻涌,拿過望遠鏡一看,手榴彈在岸上爆炸的火光已經依稀可見——是前來接應的瓊崖縱隊和渡海先鋒營正在同敵軍進行交火!
他熱血沸騰,脫下外衣扔掉,和全船戰士們一起高高卷起了褲腳,扎緊了鞋帶,把子彈推上了槍膛。槍林彈雨中,戰船砥礪前行,沖破了敵人用槍炮織成的火力網。
看到對岸了!越來越近了!六連戰船的旗手王銀貴把戰旗一抖,高喊著:“堅決把紅旗插上海岸!”話未落音,便第一個躍入齊腰深的海水沖向海岸,戰士們也一個個從船上跳了下來,追著火紅的戰旗向海岸奔過去。
四次潛渡成功打牢決戰基礎
桂林洋振家社區居委會主任林紹秀說,當時的福創港,岸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野菠蘿和木麻黃,都是很好的藏身之所。善于游擊作戰的解放軍部隊剛登陸,就立即鉆到樹林里隱蔽起來打擊敵人,讓國民黨守軍很難招架。
就在渡海部隊與敵軍鏖戰之時,遠處又傳來陣陣槍聲,是渡海先鋒營打過來了!瓊崖縱隊的戰士們也趕到了!三面夾擊中,敵人的碉堡被一個個炸毀,所謂固若金湯的“伯陵防線”不堪一擊。
登陸部隊乘勝追擊,搶占了振家村,與接應的兩路部隊勝利會師!
周秀英還記得,當時自己就站在馬燈下遠遠地望著解放軍隊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個個精神抖數,帶著勝利進軍的喜悅。”年輕的她也禁不住被氣氛感染,拍著手:“嗨!這一仗打得真痛快!”
她告訴記者,會師后的解放軍部隊從振家村穿村而過,沒有停留。但是,前來支援前線的老百姓紛紛跑到道路兩旁,把早早準備好的清水、干糧拿出來直往戰士們懷里塞。有的華僑還拿出家里舍不得喝的咖啡、牛奶,泡好了給戰士們驅寒、暖身。
“因為怕敵人返回尋釁,組成擔架隊的黨員和鄉親們一直忙前忙后向后方運送傷員。”身為擔架隊一員的林開歐說,有一名戰士被打傷了膀胱,就是他和隊員們一路接力、馬不停蹄地送到了解放區。
《中國共產黨海南歷史》第一卷記錄:這場戰役打垮了福創、高山、邁德守敵,粉碎敵方教導師一個團和暫編第13師的堵截,在瓊山、文昌交界的中稅一帶殲敵第32軍252師一個團,登陸部隊成功轉入定安縣解放區第三總隊部駐地。
第四野戰軍總部發來嘉勉電:“你們英勇地征服了波浪滔天的大海,戰勝了敵人飛機、軍艦的阻攔,為渡海登陸作戰創造了史無前例的英雄奇跡,這是你們的光榮,也是全軍的光榮。由于你們的勝利登陸,海南島上的敵我力量起了一個根本的變化。”
可令人痛心的是,在這次渡海中,第43軍127師379團三營的八連、九連戰士乘坐的護航船為了保障大部隊安全,被敵軍艦艇圍攻堵截,最終失去航向,飄向了沒有接應部隊的白沙門,在那里用生命書寫了一段更為壯烈的戰斗……
“原本,其他國民黨駐軍要趕來支援,包圍福創港,但白沙門戰役打響后,國民黨以為解放軍主力部隊在白沙門登陸,擔心海口城區失守,所以都趕過去了。”林開歐老人唏噓不已,“八連、九連的戰士們幾乎全部犧牲,用生命為大部隊贏得了時間。”
紅色名片
桂林洋經濟開發區
福創港所在的海口桂林洋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1年7月,是經海南省政府批準,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聯合審核后保留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總面積41.3平方公里。經過22年的開發建設,開發區已初步形成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高效,農、工、貿、旅、文化教育產業共同發展,科研、生產、生活功能齊全的現代綜合園區。
專家連線
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二處處長賴永生:
福創港是瓊北海岸戰斗堡壘
福創港,位于海口市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內,是當年解放海南的先遣部隊、43軍加強團的登陸地。這里,被譽為“瓊北海岸戰斗堡壘”。
福創港交通站始創于1931年,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近20年屹立不倒。尤其在解放戰爭時期,因中共府海特區委負責人祝菊芬、徐清洲等人經常在這一交通站活動,居中指揮府海地區地下工作,為瓊北革命斗爭立下不朽功勛。
1950年3月31日晚10時半,43軍127師加強團3733名指戰員,分乘88艘帆船,從雷州半島的博賒港起渡。次日拂曉4時,渡海部隊抵近福創港一帶海岸。接應部隊立即向國民黨守軍發起攻擊,打垮了福創、高山、邁德守敵,渡海部隊勝利登陸與接應部隊會合。隨后共同粉碎國民黨教導師1個團和暫編第十三師的堵截,在瓊山、文昌交界的中稅一帶殲滅國民黨三十二軍二五二師1個團后,轉入定安縣解放區第三總隊部駐地。
福創港成功登陸后,宣告了解放軍兩批四次潛渡部隊的勝利登陸,打開了國民黨軍隊側面和正面防御的缺口,大大加強了人民解放軍島上的兵力,取得渡海登陸作戰的經驗,從而為野戰軍主力大規模登陸作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留言簿
家鄉的紅色記憶永不褪色
雖然書本上記載的關于福創港登陸的故事并不多,但是作為生活在當地的居民,我從小就從長輩們口中聽說過這個故事。比如,我們村的群眾基礎歷來都很好,老黨員多,得知解放軍要在福創港登陸,黨員們組織老百姓自發為接應大軍送衣服、做飯、放哨。解放軍登陸后,村里人打開自家大門,迎接大軍進村。像這樣的故事,從小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中。有了自己的子女后,我也經常給孩子講發生在家鄉的那段紅色故事。相信這樣一代代口口相傳,福創港登陸將成為家鄉永遠都不會褪色的記憶。
——桂林洋振家社區居委會主任林紹秀
為福創港注入
紅色旅游內涵
我們社區挨著福創港,小時候我經常來這里的海邊玩耍,還看到過老炮樓、碉堡。后來時間一長,這些炮樓、碉堡都風化毀壞了。現在,福創港還是一片沒有開發的海港,岸邊沒有關于福創港登陸的紀念碑、雕塑、文字介紹等,有些可惜。我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在福創港旁邊建一些紀念物,介紹一下當年瓊崖縱隊在這里接應解放軍登陸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今后也可以適當開發一下,為福創港注入紅色旅游的內涵,使之既成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成為一個風景優美的紅色景點。
——桂林洋永衛社區居委會主任吳坤衛
銘記光榮歷史
弘揚愛國精神
雖然去過桂林洋不少次,但確實不知道這里還有那么一段輝煌的歷史。革命先輩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緬懷、學習、弘揚。希望福創港今后能建成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海南的大學生可以把一些紀念日活動、社團活動放到這里開展,讓更多年輕人銘記那段光榮歷史,弘揚偉大的愛國精神。
——海南大學學生廖倩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