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又是黎苗歡歌時。4月20日晚,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月三”主題晚會《黎苗花兒朵朵開》,在瓊中三月三廣場激情上演。
這臺由瓊中縣委、縣政府和省文聯聯合推出的文藝晚會,全部都是由瓊中中學、瓊中思源實驗學校、瓊中一小等學校學生表演的節目,晚會在《歌從山中來》中拉開序幕,一群天真活潑的中小學生在歡快的樂曲中,向觀眾匯報演出了“三進校園”的收獲。
今年“三月三”晚會與往年不同的是,在大舞臺唱主角的是瓊中的中小學生。來自縣民族思源學校、縣二小、瓊中實驗學校等學校的中小學生合力為公眾奉獻了精彩的演出,充分展示了瓊中“三進”校園活動取得的成果,是一臺展現海南民族文化傳承人風采的大型校園民族文化主題晚會,也是一臺彰顯海南民族文化藝術教育進校園新成果的匯報演出。
“孩子們讓我很驕傲。我希望孩子們可以真正學到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精髓,要把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留在孩子心中,給他們帶來心靈上的陽光,讓他們知道學習海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三月三”主題晚會總導演林青說。
瓊中2013年6月開展“三進”校園活動,旨在培養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承人,通過學習民族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14年初,省文聯發揮文藝工作者的資源優勢,參與到瓊中的“三進”校園,助力“三進”校園的深入開展,“三進”校園取得了豐碩成果。縣教育局局長傅永東說:“全縣每所學校每周都要利用1至2節早操課的時間,學生集體練習《打柴舞》。每周都要利用第二課堂時間,開展民歌民舞民服教學活動。”
瓊中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林謨諧說:“‘三進’校園活動開展將近兩年,取得喜人的變化”。他表示,“三進”校園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彌補民族文化斷層缺陷的重任,要一環扣一環,時刻不松懈,鞏固現有成績,并持續發力,直至融到文化教育的血液里。
民歌唱出了黎苗文化的精彩
“山蘭熟了,山蘭熟了……”在今年瓊中“三月三”主題晚會舞臺上,瓊中中學高二(27)班的黃瑩瑩身著漂亮的苗族服裝,與同學李運圣合唱苗族歌曲《山蘭熟了》,她質樸清純的聲音感動了觀眾。“在學習民歌民舞以后,我才知道原來黎族苗族文化是那么豐富精彩。”她告訴記者,她的理想是考上藝術學校,把民族文化保護好、傳承好。
瓊中組織文藝工作者和各試點學校的音樂教師下鄉采風,收集本地區適合中小學生演唱、欣賞、表演、學習的歌曲、舞蹈、黎族苗族服飾、樂器等資料,對部分民歌進行改寫改編,最終編寫完“三進”校園教材。這套教材目前也是我省唯一的一套鄉土教材。
黎族苗族文化通過校園教學傳承更廣泛。黎母山鎮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沒接觸過黎族和苗族語言,學唱黎族苗族歌舞時難度挺大。音樂教師王麗秋創新了教學方法,在全校3個年級開展學唱黎族苗族民歌滾動式教學。“因為好奇新鮮,同學們唱歌的興趣明顯高了許多。”她告訴記者。
有的孩子沒有學會本民族的母語,通過“三進”校園活動,學會了母語,了解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前我覺得講民族語言很土氣,在學校只講普通話。現在回家我總愛問媽媽黎族語言怎么講,覺得會說黎語也是很厲害的。”瓊中一小11歲的黎族同學陳鋮說。
民舞跳出了活力和開朗自信
今年瓊中“三月三”主題晚會是在大型黎族韻律操《撿螺歌》的舞蹈中結束的。“撿螺去,撿螺嘿咯……”瓊中中學、瓊中思源實驗學校等6所學校的數十名學生,伴隨著黎族經典歌曲《撿螺歌》音樂聲,跳起了優美的韻律操,觀眾也舉起雙手,跟著音樂跳起來。臺上臺下頓時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學生的精彩演出,得益于“三進”校園活動。
“三進”校園活動持續進行后,瓊中中小學校的舞蹈室迎來了更多的學生。今年寒假期間瓊中一小的舞蹈室十分熱鬧,一群八九歲的孩子正興致勃勃地手舞足蹈,支教老師王英育正在教著:“手彎起來,不要超過肩膀,面帶著微笑。”26個學生排練黎族舞蹈《長壽歌·阿壽婆》。“他們學習熱情特別飽滿,對民族舞蹈非常有興趣。我也被感染了。”
瓊中“三進”校園活動把傳承黎族苗族舞蹈和早操、課間操等活動結合起來,既鍛煉身體,又生動有趣。在下午課間操時間,記者踏入縣第二小學時,聽到悅耳的“踢踏、踢踏”竹竿落地聲,全校600多名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跳竹竿舞。校長王紅說,竹竿舞已經成為二小的一個普及項目,每周四下午課間操期間,全校師生齊跳竹竿舞。
學校創新“三進”校園活動方式,把黎族苗族舞蹈傳承變成特色教學項目。“民族舞健身操”是新偉學校的特色教學項目。負責編排這套民族舞健身操的音樂教師陳秋英說,“三進”校園活動要普及得更快更廣,舞蹈健身操是很好的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跳黎族苗族舞蹈跳出了充沛活力和開朗自信。七年級(6)班的同學們在跳黎族舞蹈《竹竿舞》,領舞的馮慧君跳得滿身是汗。她以前害羞膽怯,不愛參加集體活動。參加民歌民舞活動后,“同學們都說我變得開朗自信了!”她開心地說。像馮慧君一樣,瓊中很多學生因為“三進”校園活動變得開朗自信大方。
民服穿出了民族的美麗風采
今年瓊中“三月三”主題晚會的小品《阿媽的黎錦》很受歡迎,小品講述黎錦的由來、歷史和現實價值以及對黎族人的重要意義,黎族孩子阿樂對民族服裝由不了解到很喜歡。阿樂的扮演者是縣一小四年級學生王家橄。這個小品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三進”校園活動讓很多學生重新了解認識了黎族苗族的民族服裝。
小品中扮演織黎錦老師的王莎莎是紅毛希望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她母親是“非遺”傳承人,經常到紅毛希望小學現場織黎錦,向學生們傳授黎錦文化。“現在學生都能認識黎錦的花草、動物、大力神等圖案,了解黎錦的織法、構造和特點。”王莎莎說,學生通過特色校服,對黎族服裝、黎族文化會有更深的熱愛。
什運中心小學是省“非遺”傳承教學基地。副校長李少玲說,很多黎族學生以前沒穿過黎服,現在喜歡穿民族服裝了。6年級學生王翠南說,她是在學校的黎錦班里第一次接觸織黎錦,慢慢喜歡上了黎錦,回家也會向媽媽請教如何織黎錦,現在能織出一些基本的圖案了。
瓊中中學高二學生王彩妮說:“穿上黎族服裝跳舞,我才發現原來民族服裝是這么漂亮,希望有機會可以學織黎錦。”
2013年9月,民服進校園試點在縣第一小學、瓊中思源實驗學校、紅毛希望小學等5個試點學校展開。縣里出資統一定制了民族校服,縣城里的學校已基本發放完畢,鄉鎮學校也馬上發放。
瓊中民族校服是縣里請專門設計師,根據黎族特色,設計并制作的服裝。校服上衣男女一樣,含白色襯衫、紅色馬甲兩件,均繡有黎族圖騰“大力神”,白色襯衫的左胸有綠色圖標,上寫“瓊中三進校園民服”,下身女生為紅色褶裙,男生為黑色褲子,依然有標志性的“大力神”繡邊。
舞臺上綻放的“黎花”
“山蘭熟了,山蘭熟了……”4月20日晚,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苗花兒朵朵開”“三月三”主題晚會暨“民歌民舞民服三進校園”活動匯報演出現場,瓊中中學高二(27)班的黃瑩瑩身著漂亮的苗族服裝,與同學李運圣合唱苗族歌曲《山蘭熟了》,她那厚實的音質感動了觀眾。
在當天的晚會上,黃瑩瑩還用黎語唱《搖籃曲》和用苗語唱《唉甘苞》等歌曲。
“在一年前,黃瑩瑩很害羞,不要說登臺表演了。”支教老師陳晶晶說。
黃瑩瑩是出生在鄉村的黎族姑娘,4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含辛茹苦把她和哥哥撫養長大。孝心的黃瑩瑩不忍心看到母親一人這么辛苦,她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回家。
陳晶晶發現黃瑩瑩歌唱得好,選她到校興趣專業班學習,每個星期六參加支教老師的輔導。在進入興趣專業班后,黃瑩瑩便少有時間回家,她很想家,曾有一次偷偷地溜回家去。陳晶晶沒有批評她,而是跟她說:“每周六早上5點半老師得起來,趕著最早一班車,花幾個小時從海口來到瓊中,有一次還差點出車禍,但老師還是堅持每周下來。”
黃瑩瑩聽了覺得老師都那么辛苦,家里媽媽也是很支持她學習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任性。她再也不逃學,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唱好民歌。
一開始學習唱民歌時,黃瑩瑩因為不怎么懂說黎語,很多字音咬不準。為此,她花要比別的同學多一倍的時間跟老師和其他同學學黎語苗語,其中最多的是向苗族同學李運圣學,他一個字一個字地讓她看嘴型來學。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黃瑩瑩現在能用黎語苗語唱民歌了。
黃瑩瑩歌唱得好,今年瓊中“三月三”晚會上,黃瑩瑩第一次走上舞臺,表現出色,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點贊”。
“我真的沒有想到,以前那個害羞的黃瑩瑩第一次上大舞臺,表現得這么好。”陳晶晶老師說著。
瓊中“三進”校園活動深入開展
“一校一品傳幫帶”
提升整體專業性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進”校園活動循序漸進開展。在省文聯的助推下,今年進入第二階段,即全面開展“一校一品專業傳幫帶”,提升整體活動的專業性。
在民歌方面,打造一個專業的學生合唱團。從一所試點學校中選拔出60名有一定聲樂基礎或者聲音條件較好的學生進入合唱團,聘請省內專業的合唱教師定點定期進行培訓,力爭讓這個合唱團的學生們在一年內能夠達到接近專業演出的水平。
培養一批專業的青少年歌手。從瓊中一所試點學校中選拔 5至8名優秀的青少年學生歌手,聘請省內高校一名專業民族聲樂老師,進行專業一對一的培訓,力爭用一年的時間,能夠在重大演出活動中登臺獻唱。
選擇經典的黎族苗族民族音樂錄制MV,并在校園內播放。選擇《我家住在黎母山》《跋山涉水到妹門》《搖籃曲》《四親調》等經典歌曲,以瓊中著名景點五指山、黎母山、鸚哥嶺、乘坡河、紅嶺等地為背景,錄制MV視頻光盤。
在民舞方面,《打柴舞》全面普及進校園。將《打柴舞》作為全縣學生的民族舞蹈普及項目之一,每個學校每周1至2天的早操時間跳起來。
改編創作黎族經典舞蹈。由省內優秀的民間舞蹈老師牽頭,瓊中群藝館專業老師配合,對流傳民間的《打柴舞》《平安舞》《召龍舞》等經典民族舞蹈進行改編,創作出普及性強、適合學生的舞蹈作為學生舞蹈普及項目之一,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黎族苗族舞蹈傳播者。
訓練一支專業的舞蹈隊。選擇一所試點學校,從中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舞蹈隊員,組建專業舞蹈隊伍,聘請省內優秀舞蹈教師,定點進行專業培訓排練,力爭打造出一支專業的青少年學生舞蹈隊伍,使他們能夠在重大的活動中登臺演出。
在民服方面,讓學生了解黎苗族服飾。選擇固定時間開設民族服飾課程,教學生認識黎族五大支系服飾和苗族服飾,讓學生了解民族服飾的發展過程,主要特點及文化內涵。
訓練一支專業的民服編織設計隊伍。從瓊中一所試點學校中,選拔一批有民服編織經驗或興趣愛好的學生組建一個興趣班,通過聘請專業教師或瓊中當地民間藝人,每周兩個半小時進行專業訓練,力爭培養出一支專業的黎苗服飾編制設計隊伍。
在民間故事方面,培養一批民族語言講故事高手。從試點學校中選拔一批講故事的學生高手,選擇10至20個經典黎苗族民間故事,聘請省內優秀語言故事專家,每周兩個半小時進行專業培訓,力爭培養一批能同時用黎話、苗話、海南話、普通話四種語言講故事高手。
灌制《瓊中黎族苗族民間故事》音頻。挑選《奧桃堆》《貪心的黑當》《寶錘》《冼夫人營根比武》等10至20個歌頌真善美的正能量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灌錄成音頻作品,供各個學校滾動播放。
學校特色項目:
民族舞催生出健身操
近日早操時間,走進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新偉學校,看到學校廣場上正在上演一場別具特色的健身操,學生們的臉上都洋溢著輕松活躍的神色。伴隨著韻律十足的民族音樂響起,學生們歡快地“舞”了起來,動作簡單卻帶著民族風韻,整齊劃一又歡樂活潑。
“民族舞健身操”是新偉學校“三進”校園活動的特色教學項目,創新這一項目的是老師陳秋英。她說,自開展“三進”校園活動以來,學校一直希望能夠結合學生特點,加快民歌民舞民服普及。“在縣里進行民歌民舞培訓時,我想‘三進’校園活動要普及得更快更廣,簡單歡快的舞蹈健身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她開始積極策劃編排民族舞健身操,在每周二、周四的下午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分別對小學和初中的學生進行教學。
“這個民族舞健身操原本只是幾個班級的課余活動內容,但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熱情,4個多月前,學校舉行了一場全校民族舞健身操比賽,以比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想到效果非常好。”新偉學校校長王家躍說。
“民族舞健身操的配樂,我選擇了比較短促而又歡快的黎族音樂《叮當舞》,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具有民族特色。舞蹈動作取自黎族人民日常勞動中具有豐收吉祥寓意的元素。”陳秋英負責編排民族舞健身操的音樂。
“以前覺得唱民歌跳民舞是很土的事,老師讓我們學,我們都挺不樂意。現在覺得唱民歌、跳民舞是一件挺時尚的事,很喜歡的。”九年級學生王福魁說。
七年級(1)班的李文司說:“剛開始學民族舞的時候,感覺舞蹈動作比較難,但民族舞健身操學起來容易多了,跟音樂配合起來后,我們就比較愛跳了。”
陳秋英說,學校80%的學生都是黎族學生,他們對民族舞是比較熟悉的。剛開始學覺得動作比較難,跳多后韻味就出來了。這對學生接觸更深層次的民族文化有好處。
校長王家躍表示,已經把民族舞健身操編進了學校的作息表,作為學校的早操和課間操來使用。自從普及這個民族舞健身操后,學生跳起來比較自然,學生也開始自發地關注起民族音樂,漸漸覺得民歌民舞是很優美的。
瓊中十大經典民歌 MV廣泛傳唱
瓊中十大經典民歌MV包括《門啥乖》《我們苗村多么美》《我家住在黎母山》《久久不見久久見》《跋山涉水到妹門》《盟誓歌》《傾訴歌》《歡迎你到黎寨來》《舂米謠》和《搖籃曲》,在社會上廣泛傳唱。
瓊中十大經典民歌具有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從在瓊中流傳已久的優秀黎族、苗族經典歌曲中精心挑選出來的, 這些經典民歌既有表現男女愛情的歌謠,也有展現瓊中黎村苗寨美麗風光的頌歌,還有歌唱黎族苗族人民勤勞善良的贊歌。
據悉,瓊中十大經典民歌MV是由瓊中縣人民政府和省文聯從去年8月聯合開展民歌、民舞、民服“三進”校園活動取得的成果之一,MV專輯制作精良,畫面唯美大氣,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充分展現了瓊中旖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優美動聽的經典民歌。
“這十首經典民歌MV,既可以作為教學素材,同時通過電視、廣播等傳媒播放,同時讓觀眾感受瓊中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極富魅力的民族文化風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林美說。
“十大經典民歌的MV發行,對瓊中乃至整個海南民族歌曲的傳承和保護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將進一步激發瓊中青少年學生學習和保護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激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將使省內外其他地方的觀眾了解瓊中,感受瓊中的美和瓊中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縣文化館館長何丕杰在談及MV發行對瓊中民歌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告訴記者。
海口沿江中學音樂老師黃少茹說,瓊中十大民歌MV,讓我聽到了黎族苗族優美的韻律,同時欣賞到瓊中優美的自然風光,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聽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