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德國的“魯爾”,你會想到煙囪林立、灰塵滿天的重工業搖籃還是萊茵河畔風光秀美的“歐洲文化首都”?
“魯爾”在德語中拼作Ruhr,與“平靜”(Ruhe)一個字母之差,似乎暗示著這個曾為戰后德國經濟奇跡作出巨大貢獻的老工業基地百年來的興衰沉浮。
從“銹帶”到“歐洲文化首都”
魯爾區位于德國西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威州),得名于貫穿其中的萊茵河支流“魯爾河”。從19世紀中葉開始,依靠區位優勢和采礦、鋼鐵、化學等重工業崛起,魯爾區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傳統工業區。二戰后,其工業產值一度占全德近40%。
無限風光背后同樣隱藏著危機——單一、老化、不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注定魯爾區要遭受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沖擊。上世紀60年代起,百年不衰的魯爾工業區陷入“煤炭危機”和“鋼鐵危機”。
主導產業衰落,經濟嚴重受挫,萊茵河嚴重污染,工業重地不見藍天……曾經的“經濟巨人”淪為“銹帶”。魯爾,怎么辦?
時光流轉。2010年,“歐洲文化首都”落戶魯爾區。昔日鋼廠改造為“世紀劇院”,曾號稱歐洲最大的天然氣儲備廠變為綜合性展覽館,萊茵河畔造型奇特的建筑里,上千家服裝設計和廣告策劃公司成為歐洲時尚新貴。
200座博物館、120家劇院、100個音樂廳、250個文化節、數十所高校和研究所……曾經的傳統工業基地以文化之名向“思想沃土”轉變,宛如由濁變清的萊茵河,為魯爾注入全新活力與生機。
傳統與“新經濟”工業重新配比
較之美國底特律、英國曼徹斯特等同為傳統工業基地的“老伙伴”,魯爾區無疑是以變革求生存的急先鋒。
從1968年北威州出臺第一個發展計劃《魯爾發展綱要》至今,魯爾區轉型經歷了再工業化、新興工業化、區域改造一體化和產業結構多元化四個階段,其轉型之路留下許多寶貴經驗,走過的彎路和經歷的陣痛也值得后人警惕。
自上世紀70年代起,德國聯邦、州和市三級政府通力合作,對魯爾區土地利用、城鎮布局、工業結構、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下大力氣調整魯爾區經濟及社會結構并提供資金支持,同時成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作為區內最高規劃機構,統一指揮、形成合力。
在魯爾區轉型初期,即以調整煤鋼產業結構為核心的“再工業化”階段,政府對傳統企業補貼招致不少媒體批評。一些專家提出,對所謂“夕陽產業”扶持延誤了經濟轉型主動時機。魯爾區基于舊有工業的改造思路,在布局新興工業和降低失業率方面并未獲得實質性成功。
變則通,通則達。1979年,隨著《魯爾行動計劃》出臺,魯爾區轉型進入以培育新興經濟為核心的第二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由“防御”轉為“進攻”。政府改變資助方向,扶持當地新興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經濟”工業在魯爾區蓬勃成長,其發展速度領先于德國其他地區。
新興產業鏈還需要加寬加厚
魯爾區的轉型不只是工業結構的調整,同樣伴隨著教育、文化等其他產業的興起。德國人意識到,要提升魯爾區的整體競爭力,必須依靠設立高等院校、研發機構來提高科技創新與研發能力,進而系統化推動經濟發展。
轉型之前,魯爾區雖貴為德國經濟心臟,卻沒有一所像樣的大學。如今,這一擁有約530萬人口的地區已建成近20所大學,以及多家如馬普、弗朗霍夫這樣的世界知名研究機構。
然而,同世界其他傳統工業基地一樣,魯爾區新興產業的發展也伴隨著坎坷與荊棘。
首先,魯爾區寄望通過發展工業旅游等方式把傳統工業廢棄的廠礦“變廢為寶”,工業文化路線也的確逐漸成為魯爾區旅游的特色名片,但其規模和經濟效益還遠沒有達到預期。如何讓工業遺產以其他形式為經濟發展繼續作貢獻,是魯爾區眼下面臨的一大課題。
其次,經濟結構轉型不可避免地帶來勞動力轉型。自2005年以來,北威州失業率一直高出全德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當地政府正力圖加強人員職業培訓,以幫助傳統工業從業者向加工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轉移。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近年來不斷崛起的“隱形冠軍”中小型企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難題,但以新興主導產業為主體的產業鏈尚沒有完全形成,其集中化程度弱、廣度和厚度不夠,與快速發展的第三產業不匹配,是導致就業再造能力弱的主要原因。解決失業問題仍是魯爾區面臨的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誠然,魯爾區轉型過程中遇到過和即將迎接的挑戰遠不止于此。伴隨著德國經濟重心南移和以巴符州、巴伐利亞州等著力發展新技術導向型現代工業的地區崛起,魯爾區距離重現昔日風光仍有漫長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