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記者去年在韓國過的春節,“每逢佳節倍思親”,為解思鄉之情,記者按照國內習俗在公寓門邊貼了春聯,雖然字寫得不怎么樣,但總有了些過年的氣氛。結果沒過兩天,對面韓國鄰居也貼出了白紙黑字的打印對聯,上書“春光先到吉人家,和氣自生君子宅”,呈八字狀貼在門上,十分有趣。
后來在聊天時,鄰居說,“那天看到你寫的春帖,想到了我們也有同樣的傳統,不過書法不好,所以就打印了兩張貼出來應景,今后得報個寫漢字的學習班了!”
記者通過調研發現,韓國貼春聯與中國區別很大。春聯在韓國被稱為立春榜、立春書、立春帖、立春祝,有時也簡稱為春祝、春帖。韓國的春節與中國同一時間,春節到來時,人們把對未來的美好祝愿和吉祥話貼在大門、立柱之上,希望能夠實現。韓國國內沒有人認為春聯起源于韓國,朝鮮后期學者洪錫謨所著《東國歲時記》記載,貼春帖源自神荼、郁壘神話故事,民間認為可以驅邪避穢。朝鮮半島最早的春聯出現在高麗時期,當時出使高麗的宋使徐兢在《高麗圖經》中記載當時的開京(今開城)城門上就有春帖,為七言絕句,“雪痕尚在三云陛,日腳初升五鳳樓。百辟稱觴千萬壽,袞龍衣上瑞光浮。”
與國內春聯始于民間不同,在韓國,這一風俗是自上而下傳播的,最初流行于通曉漢文的王室和文武大臣,其代表就是慶賀新年的延祥詩,朝鮮王朝時期,在漢陽的官員都要在立春前向國王呈五言絕句一首,擇其中好句貼于宮內柱子上。之后兩班貴族府邸也開始貼春帖,最后才流傳到民間。直到韓文普及的今天,春帖仍是用漢字書寫的。諺語中有“商鋪柱子上貼立春”諷刺做不合身份的事情,后來引申為格格不入。因為在過去,商人的地位最低,而春帖是在上層社會流行的習俗。
春帖既有單句也有對句和對聯,現在最普遍的是“立春大吉,建陽多慶”,一般人家大部分貼的都是這兩句。而一些傳統的大戶人家春帖的內容就更講究一些,在不同的位置貼不同的內容,首先要按照立春的時刻前往祠堂告知祖先,之后大門張貼“立春大吉,建陽多慶”,中門張貼“門神戶靈,呵禁不詳”或“神荼、郁壘”,立柱張貼“天增歲月人增壽,福滿乾坤福滿家”,倉庫貼“義以藏之,節以用之”等等。不過守孝期間的人家是不貼春帖的。
與中國不同,韓國張貼春帖的時間是立春當天,還必須按照立春的準確時刻張貼,可見過去的人們認為立春是一年的開始。由于歷法改變,現在的韓國人一年會說兩次新年多福,一次是陽歷新年,稱為新正,一次是春節,稱為舊正。一般人也認為大年初一是農歷新年的開始,屬相也是在這一天轉換,但是在韓國的四柱命理看來,立春才是一年轉換的時刻,生肖是在當天立春的時刻改變。可能是命理學更多地保留了過去的傳統。
小小春聯,對中韓兩國來說,有很強的文化親和性,兩國建交雖然只有短短20多年,關系卻能發展到現在這樣的高度。深厚的文化交流傳統無疑是最堅固的基石。本報駐韓國特派記者 萬 宇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