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農業改革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農業穩則中國穩,農業強則中國強”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治理的重要共識。仔細閱讀一號文件,能夠從中看到很多與文化密切相關的內容。今天,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范周為大家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當中的文化因素,看看中央一號文件究竟折射出哪些文化事兒。
中央一號文件全文約12000字,共分5個部分32條,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五個主要方面。在中央一號文件的五大部分當中,我們能夠明顯看到以下四個方面與文化建設密切相關。
一、特色農業:創意升級農業產業結構
中央一號文件的第一部分明確提出要“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題中之義,同時也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延長產業鏈、豐富產業內涵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文件第二條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布局調整。”第十二條則指出要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要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等。特色農業作為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良性發展有賴于文化創意因子的催化作用,因為特色農業產業鏈的延長、產品內涵的豐富需要加入大量富有地方獨特品味的創意內容,從而使特色農業的發展更加豐滿,內涵日趨豐富。因此,只有把特色農業產業的內容和創意產業深度結合,才能真正實現特色農業的發展,從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008年前后,我們對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特色農業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跟蹤,可以說平泉縣是發展特色農業的典型代表。食用菌種植是該縣的重要農業作物,利用食用菌菌棒加工而成的活性炭為冶煉業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在此基礎上,平泉縣又創新發展思維,對活性炭產業進行深度加工,將文化創意融入現代農業,把活性炭的實用功能與現代文明、綠色環保、文化創意有機融合,研發出了大量活性炭的創意產品。
平泉縣創意升級農業產業結構的案例正與此次中央一號文件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導向不謀而合。該縣從種植業起步,向工業原材料轉化,繼而又引入創意因素發展文化產業,最終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有效融合,提升了產業附加值,形成了龐大的活性炭產業鏈,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模式。此外,國內很多地區在瓜果梨桃的種植當中精心開發、創意設計,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所以,特色農業的發展一定是和創意緊密相連的。
二、鄉村旅游:三產融合造就美麗家園
中國的農村建設當中有很多是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的,鄉村旅游的發展為美麗鄉村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對于挖掘農業內部增收能力至關重要,也是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建設美好家園的重要著力點。文件明確提出,要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的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本次中央一號文件則明確指出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農村水網、電網、公路網、互聯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并在第十二條中對加大對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特別說明,這將為打通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間的屏障,使之活化發展從而帶動美麗農村建設奠定基礎。文件中所到的“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民就業致富”,這些都與文化旅游、文化特色農業密不可分的,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鄉村旅游的發展,其核心競爭力在于文化。文化內涵誰挖掘得準,文化內涵誰表達得新,誰就能夠成功。成功的鄉村旅游不僅僅能夠讓回歸鄉村的城里人看到綠水藍天,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屬于鄉村的獨特魅力,給他們全新的體驗,而這就需要發揮文化創意與文化內涵的決定作用。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的有機結合也必將會激活農村要素資源,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此外,文件還對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配套體系進行說明,指出要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旅游休閑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